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肺切除术是非小细胞肺癌首选的治疗措施,其中微创肺癌根治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逐渐成为一线城市及中心城市胸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1-2]。但胸外科手术难免对肺组织会产生牵拉、挤压,引起术后气道黏膜炎性物质渗出增多,肺通气及换气能力减弱,而影响患者肺功能的恢复[3]。因此,术后肺功能的快速恢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探索有效的肺功能恢复手段,对肺叶切除患者实施量化目标锻炼结合肺部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Foxp3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Foxp3及相关基因在重症肌无力(MG)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MG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以及RT-PCR技术,检测MG患者及正常对照胸腺组织中Foxp3、Smad3、Smad7、TCF-β、IFN-у的表达差异.结果 MG胸腺Foxp3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MGFA Ⅱ、Ⅲ型(全身型)患者胸腺Foxp3表达显著低于Ⅰ型(眼肌型);而Ⅲ型(中度全身型)则显著低于Ⅱ型(轻度全身型)(P<0.05);MG胸腺内TGF-t3 mRNA水平及其信使Smad3/Smad7比值显著降低,与Foxp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r=0.871).结论 F0xp3在MG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TGF-β表达异常可能系MG胸腺Foxp3下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牛会军  马铮  赵云平  龚太乾  王如文  蒋耀光  郭伟 《重庆医学》2012,41(31):3260-3261,3264
目的总结胸腺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腺瘤49例,对切除肿瘤的大小、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MG)、组织学分类在临床分期中的分布,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49例手术16例采用胸腔镜手术,全组完全切除率为91.84%,临床Ⅰ、Ⅱ期完全切除率100.00%,Ⅲ期60.00%。全组无手术死亡。88.89%的A型和AB型分布在Ⅰ期,而80.00%的B3型和C型分布在Ⅲ期,伴MG的胸腺瘤61.54%分布在Ⅰ期。Ⅰ期伴MG胸腺瘤的最大直径显著小于无MG胸腺瘤,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瘤组织学分型、有无MG与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肿瘤的大小与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胸腺切除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MG)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胸腺切除治疗儿童MG 43例并长期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无恶化和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例,术后半年肺部感染死亡1例.总缓解率与有效率分别为37.2%和81.4%.疗效与性别、病程、手术径路和病理类型均无关,P>0.05.10岁以上患儿有效率(94.74%)高于10岁以下组(70.83%),P<0.05;全身型有效率(94.74 %)高于单纯眼肌型(70.83%),P<0.05.结论胸腺切除治疗儿童MG疗效评价需长期随访.全身型MG应手术治疗,从严掌握单纯眼肌型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食管腐蚀伤1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48例食管腐蚀伤的治疗经验.方法除6例对症处理外,余14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食管腔内置管28例(4例失败后行食管重建),结肠代食管71例,胃代食管25例,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食管狭窄8例,其他手术14例.结果死亡6例,颈部吻合口瘘14例,吻合口狭窄5例;脓胸1例;改良食管腔内置管成功23例(82.1%),病人最终均恢复正常进食.结论改良食管腔内置管可预防食管瘢痕狭窄;应根据狭窄部位决定晚期病例食管重建方式;颈阔肌皮瓣是修复颈部食管狭窄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胸部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诊治常见胸外科疾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4年4月~2003年9月施行VATS诊治胸部疾病277例,其中自发性气胸、血气胸187例,孤立性肺结节51例,胸腔积液4例,局限性胸膜间皮瘤、脓胸及凝固性血胸各3例,中段食管癌5例,重症肌无力2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得以明确诊断或完成治疗.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危象发生.手术时间15~140min,平均54.7min,术中出血10~200ml,平均69.3ml;住院1~20d,平均9.2d.结论 VATS选择性诊治胸外科疾病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死亡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根据收治的不同年代,将2085例食管癌患者分为3组。A组:1963~1983年收治的332例食管癌患者;B组:1984~1993年收治的727例食管癌患者;C组:1994~2003年收治的1026例食管癌患者。对其术后影响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2085例食管癌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1894例,手术切除率90.84%(1894/20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1%(242/2085),手术死亡率1.82%(38/2085),肺部并发症发生率3.93%(82/2085),吻合口瘘发生率3.12%(59/1894),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29%(27/2085)。B组和C组手术切除率高于A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低于A组(P<0.05);C组手术切除率高于B组,除肺部并发症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B组。结论肺部并发症和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随着近年来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经验的积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已在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单侧肺减容术 (LVRS)肺切除量对兔阻塞性肺气肿疗效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阻塞性肺气肿模型 ,将 5 0只肺气肿兔随机分为肺气肿组 (A组 )、小量LVRS组 (B组 )、中量LVRS组 (C组)、大量LVRS组(D组 )和假手术组(E组 ) 5组 ,每组各 10只 ,8周后进行肺功能和肺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A组比较 ,C组的潮气量、0 3s用力呼气容积 (FEV0 3 )、FEV0 3 /FVC(用力肺活量)、PaO2 、平均肺泡数和肺泡隔面密度增加 ,功能残气量、PaCO2 、肺总容积和肺泡直径降低 (P <0 0 5 ) ,而B、D、E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组织学检查C组气道炎症减轻 ,肺气肿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适量LVRS可有效改善兔阻塞性肺气肿。  相似文献   
9.
传统肺减容术和肺叶切除后兔肺功能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传统肺减容术(LVRS)和肺叶切除术后阻塞性肺气肿兔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变化.方法40只肺气肿兔随机等分为4组肺气肿组(A组)、传统LVRS组(B组)、肺叶切除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8周后进行肺功能和肺组织学检查.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潮气量、0.3 s用力呼气容积(FEV0.3),FEV0.3/FVC(用力肺活量)、PaO2、平均肺泡数和肺泡隔面密度增加,功能残气量、paCO2、肺总容积和肺泡直径降低(P<0.05),而D组变化不明显(P>0.05).B组和C组肉眼及光镜下可见肺气肿改善,而D组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之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传统的LVRS和肺叶切除术均可有效改善阻塞性肺气肿兔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颈阔肌皮瓣移植于食管内的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食管后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愈合过程和肌皮瓣在食管腔内的病理变化。方法:建立家犬单侧横向翻转的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食管半周缺损的模型,动态观察肌皮瓣在食管腔内的大体,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变化,测定皮肤伤口和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抗张强度。结果: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愈合比皮肤伤口延迟1 ̄2周,术后3月、6月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肌皮瓣表面皮肤在食管腔内仍保持角化,但附件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