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胃上部癌(U组)73例,胃下部癌(L组)36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U组男性多于女性(P〈0.01);肿块直径大于5cm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团块性生长L组明显多于U组(P〈0.05),而弥漫性生长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早期胃癌病例数明显少于L组(P〈0.01);U组中T1期明显少于L组(P〈0.01),而T3和T4期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N2+N3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以低、未分化型癌为主,且明显多于L组(P〈0.05);U组的手术根治度多以B级和C级为主,A级明显少于L组(P〈0.05);U组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L组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U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L组(P〈0.01),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与胃下部癌比较,胃上部癌男性多于女性,肿块大、病期晚,以弥漫型生长,分级程度低为主要病理生物学特点;手术方式以相对根治和姑息切除为多,绝对根治者少,生存率低。因此,对胃上部癌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不同扩大手术的实际意义,以选择合理的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以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施行规范D2及扩大手术的2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行不同扩大手术的原因、淋巴结清除的必要性及第Ⅱ站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6例,No.5、6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联合脾、脾动脉切除2例,No.10、11p、11d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胃下部癌联合横结肠系膜切除3例,No.15淋巴结未见转移。以上病例术中多数误认为进展期胃癌而扩大了胃切除或淋巴结清除范围,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较多。胃下部癌清除的第Ⅱ站淋巴结中No.11p、12a、14v均未见转移;黏膜下癌(sm癌)中,No.7、8a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黏膜内癌(m癌)(P〈0.05);淋巴管癌栓阳性者No.7淋巴结转移较阴性者明显增多(P〈0.001),No.1、13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sm、癌灶大于3.0cm、凹陷型,淋巴管癌栓阳性)。结论早期胃癌不需施行淋巴结扩大清除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早期胃上部癌不需施行全胃切除术。早期胃下部癌中No.11p、12a、14v淋巴结不需清除.但对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应行标准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200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共接受手术43例次)原发及复发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复发病例较原发病例生物学行为差,肿瘤侵袭力强,组织学亚型恶性程度高,手术完全切除率低。多次复发者复发间期逐渐缩短。难治性大出血是术后主要且致命的并发症。结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易复发,很少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者复发间期长,控制术中出血是减少术后死亡的关键。放、化疗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对进行期胃癌大体类型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进行期胃癌大体类型、浆膜及邻近器官受侵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术的进行期胃癌53例进行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螺旋CT对胃癌大体类型、部位、大小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2.5%、88.7%和81.1%。以胃外脂肪征象判断浆膜受侵准确率为80.5%,以CT浆膜轮廓征象判断浆膜受侵的准确率为63.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螺旋CT征  相似文献   
5.
超声刀在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腹腔镜下超声刀与使用电刀的差异。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院同一治疗组收治结直肠癌患者59例,其中29例使用强生公司GEN300超声刀手术(超声刀组),另30例使用电刀手术作为对照(电刀组)。2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Dukes分期、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刀组均采用较电刀组短的手术切口,直肠、乙状结肠癌自脐下部至耻骨上部,不绕脐向上延长切口;右半、左半结肠癌手术切口较电刀组短约3~5cm。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6和119min(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50(20-140)ml和90(40-200)ml(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术后腹腔引流液由血性转为浆液性的平均时间为8(2-20)h,电刀组平均为48(16~80)h(P〈0.05)。结论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腹腔镜下超声刀和相应手术器械操作,具有手术切口缩小、组织损伤降低等优势,深化了开放手术中的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收集中青年人(45岁以下)和高龄老人(70岁以上)晚期肺癌,分别为89例和62例.采用CO-CBP方案化疗,同时使用生物活性调节剂或高能营养治疗.中青年组有效率77.14%和55.17%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老年组使用营养支持疗法,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晚期肺癌化疗同时采用综合治疗,对保持机体免疫的完整性,改善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提高抗肿瘤治疗疗效是目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反映机体系统性炎症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否可以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尚有争议.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评价分析结直肠癌血中PLR与预后的关系,探讨PLR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计算机电子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至2015-05.纳入评价PLR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使用风险比(hazard risk,H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作为研究的效应量,并进行发表偏倚、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应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含4 1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中PLR高水平预示着不良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HR=1.394,95%CI为1.184~1.640,I2=38.2%)、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HR=1.246,95%CI为1.090~1.425,I2=38.8%)和肿瘤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HR=1.366,95%CI为1.081~1.727,I2=16.3%).Begg's和Egger's检验均提示,研究间存在的发表偏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即使在亚洲组中PLR与OS、DFS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他亚组结果均体现了结果的稳定性.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中PLR高水平提示患者具有更差的OS、DFS和RFS.PLR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部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检测胃癌组织、腹腔冲洗液中p53基因突变,并探讨该技术成为检测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理想方法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DHPLC对45例胃癌组织及腹腔冲洗液中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测序验证.结果:胃癌组织p53基因的突变率为20 0%(9/45),9例突变中有3例突变均未见报道;p53基因在肠型胃癌中突变率35 3%(6/17)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10 7 %(3/28),P<0 01.腹腔冲洗液中检出p53基因突变2例,检出率为22 2%(2/9),经测序证实分别位于第5 外显子(AAG>AGG,Lys132Arg) 和第6外显子(CTG>CCG,Leu188Pro),均与原发癌组织中相同,这2例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DHPLC可应用于胃癌患者原发癌灶及腹腔冲洗液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而且如有效地联合检测多个指标,则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CT一直作为术前诊断胃癌胃外侵犯的重要手段,但其作用存在争议.近年来,CT设备及检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术前应用CT进行胃癌分期又重新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胃癌TNM分期的CT征象及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238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作者近年开展的238例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与同期施行的传统手术142例作一比较。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科施行TME238例,男131例,女107例,年龄37—81岁。对照组为同期无选择的传统前切除术142例,男76例,女66例,年龄39~78岁。两组病例均为中低位直肠癌。两组病例在癌肿距离、吻合方式、Dukes分期、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因素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