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PSA变化水平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8年间经本院IMRT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66例资料。60例放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6例照射野包括盆腔淋巴引流区,47例采用IGRT技术。前列腺精囊腺中位剂量78 Gy,盆腔淋巴引流区中位剂量48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中位年龄77岁,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5年样本量47例。3、5年OS率分别为98%、90%,CSS率分别为100%、93%,BRFS率分别为97%、86%。PSA降至最低点的平均时间为5.83个月。IMRT后PSA最低点中位数为0.06 ng/ml。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6%,1、2级早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1、2级晚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1级晚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 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好,早期、晚期不良反应小,IMRT后PSA监测利于判断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i-ART螺旋断层治疗机照射野剂量学参数测量的内容和方法.方法 用断层治疗机专门配置的微型扫描水箱在治疗条件下测量了6 MV X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和射野离轴比,并与常规Primus加速器6 MV X线进行比较.根据AAPM TG51号报告用Tomotrometer剂量仪和A1SL电离室在源皮距85 cm、照射野40 cm×5 cm、1.5 cm深度条件下对断层治疗机进行输出剂量刻度,并对剂量线性和重复性进行测量分析.输出剂量率随机架角的变化分别用0.6 cm3电离室和Unidos剂量仪在直径为3 cm有机玻璃体模中测量和用治疗机自身的MVCT探测器测量.设置不同的照射范围,在固体水组织等效材料中对多叶准直器照射野输出因子进行测量.结果 Hi-ART断层治疗机6 MV X线百分深度剂量的最大剂量点在1.0 cm左右.Hi-ART断层治疗机和Primus 6 MV X线在源皮距85 cm、深度10 cm处的百分深度剂量分别为59.6%和64.7%.单个照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人体左右方向剂量分布呈锥形,在人体头脚方向剂量分布和照射野的宽度有关,40 cm×5 cm照射野的输出剂量率为848.38 cGy/min.剂量仪的读数R和照射时间t的关系为R=-0.017+0.256t,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重复测量的输出剂量率的最大偏差为1.6%,标准偏差<0.5%;输出剂量率随机架角度变化的最大偏差为1.1%,标准偏差<0.5%.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对单个叶片照射野的剂量贡献比较大,继续增加叶片数目输出因子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Hi-ART断层治疗机的输出剂量率高,照射野剂量分布不均匀.独特的设计和剂量学特性使其剂量计算模型和调强实现方式更加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3.
全碳素纤维治疗床对吸收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放疗中新型全碳素纤维治疗床对患者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0.6 cm3电离室和PTW二维电离室矩阵分别在空气和模体中测量6、10、18 MV X线穿过治疗床的透射因子.在固体水中利用二维电离室矩阵测量治疗床对吸收剂量的影响,以及吸收剂量随斜入射角度和空气间隙的变化.结果 180°后野照射时,在最大剂量点,5、10 cm深度,治疗床对吸收剂量的影响都在5%以内.治疗床对吸收剂量的影响与斜入射角度及空气间隙有关.在模体内5 cm深度处随斜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变大,而空气间隙的变化对吸收剂量的影响很小.插板比主体床板薄,对吸收剂量的影响比主体床板小.结论 全碳素纤维治疗床对整个治疗靶区的吸收剂量有一定影响,并且随斜入射角度和空气间隙而变化.治疗计划设计时需要考虑治疗床对吸收剂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不锈钢壁环形限光筒的剂量学特性.方法:用PTW mp3三维水箱在标称源皮距下测量环形限光筒的百分深度剂量和照射野离轴比,用PTWUNIODS剂量仪和0.6 CC电离室测量射野输出因子、有效源皮距和X线污染,并将测量结果与6 cm×6 cm限光筒中制作的相同孔径的圆形铅块做比较.结果:环形限光筒电子线照射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离轴比和有效源皮距与电子束能量、限光筒型号密切相关.有效射程和治疗深度随限光筒孔径增大而增大.限光简直径越小,电子线能量越大,表面剂量越高.环形限光筒的输出因子和相同孔径的圆形铅块不同,随能量变化较大.x线污染比较小.结论:环形限光筒的剂量学特性能满足临床要求,对于小肿瘤具有很好的适形效果,适合表浅的淋巴结预防照射、口腔粘膜肿瘤和某些管腔肿瘤治疗,也可以用于术中照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从而确定靶区外放距离;分析不同的靶区外放距离对肺和脊髓正常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12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每周1次CBCT所得的60组测量数据确定患者左右、头脚以及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根据实际测量的摆位误差结果以及靶区运动大小得出靶区外放距离,针对临床靶区CTV外放5 mm得到的计划靶区PTV以及根据实际测量摆位误差外放得到的计划靶区PTV分别制定调强治疗计划,在保证计划靶区PTV覆盖率相同(V95≥95%)的情况下对两种计划的危及器官受量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评价参数包括双肺的V5V20V30、平均剂量Dmean以及脊髓受量D1 cm3结果 食管癌调强放疗在左右、头脚以及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02±1.74)、(2.02±1.93)、(2.03±1.89)mm。上段食管癌由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距离为左右4.7 mm、头脚8.5 mm、前后5.6 mm;中段食管癌为左右5.0 mm、头脚11.0 mm、前后6.2 mm。两种计划比较,双肺的V-5、V20V30、平均剂量Dmean和脊髓受量D1cm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5.55、-4.66、-6.87、-4.67,P<0.05)。结论 根据CBCT测量结果确定摆位误差以及文献报道结果得出食管癌靶区外放边界,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全盆腔照射后靶区与正常组织(膀胱和直肠)的体积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全盆腔照射的16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其初次定位时的CT图像和全盆腔照射50 Gy以后重新扫描所得到的CT图像,勾画临床靶区(CTV)体积,膀胱和直肠的体积以及计划靶区(PTV)上下各增加5 cm范围内的外轮廓体积,作为评价患者体重变化的指标。分别比较其CTV、膀胱、直肠和外轮廓的体积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再选择其中5位患者,比较一周之内的膀胱体积变化情况,作出变化曲线。结果与初次定位相比,二次定位时CTV平均体积、直肠平均体积变化显著(P<0.05),膀胱平均体积、外轮廓平均体积变化不显著(P>0.05),但个体膀胱体积变化很大,最大为首次定位时的2.5倍。结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合理次数的图像引导,以及二次或者两次以上的模拟定位和计划修改。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技术的开展已有十余年,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调强放疗能显著降低膀胱直肠受量,提高靶区适形度,从而能提高靶区照射剂量[1-2].在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器官的运动造成的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会造成靶区漏照和危及器官超量等现象[3-4].近年来开展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技术能在线校正摆位误差,能安全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本研究通过分析摆位误差对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探讨在线校正对前列腺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螺旋断层放疗系统一系列调强放疗验证方法的研究,探讨其调强放疗的质量保证验证方法是否可行.方法 采用断层放疗计划系统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为实现其剂量验证,笔者采用圆柱形固体水模体、0.056cm3 AISL电离室及EDR2胶片来实现对计划进行绝对剂量及相对剂量验证.将剂最胶片和电离室分别置于模体中,调用患者治疗计划束流数据对模体进行模拟照射;由此得出轴向截面上的等剂量分布和点绝对剂量,与计划模体的等剂量曲线及计算剂量结果进行比对.束流照射前,利用调强放疗兆伏特CT对摆位模体实行图像引导,与计划系统中模体千伏特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实现验证模体摆位准确性.结果 轴向测得注量分布与断层放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相一致,测量点绝对剂量测量的结果与计划系统的计算误差均在±3%以内.测量模体的摆位误差基本可保持在1mm以内,但由于床从摆位虚拟中心到束流中心之间存在垂直下降2mm的系统误差,需要在模体或患者摆位中予以考虑.结论 3个月临床实践证明断层放疗的调强放疗所采用上述质量保证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建立了其质最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3种不同调强放疗技术对鼻咽癌患者下颈部和锁骨上区亚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和正常组织受量。方法 3种照射方法分别为颈部切线野技术,机架角度分别为180°、150°、120°、90°、270°、240°、210°的7野调强技术,机架角度分别为180°、150°、120°、90°、0°、270°、240°、210°的8野调强技术。利用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3种不同照射技术的剂量均匀性以及正常组织受量,高剂量区域用受照剂量>60 Gy体积占全体积(V60)百分比比较,执行效率用子野数目和总机器跳数比较。结果 3种调强治疗技术的处方剂量均能包括计划靶区(PTV2),但剂量分布存在差别,V60分别为65%、10%和3%。3种技术中脊髓最大受量分别为42.0、48.9和45.1 Gy,气管平均剂量分别32.92、52.17和36.56 Gy。结论 颈部切线野技术方法简单,但下颈部和锁骨上区剂量分布非常不均匀。7野调强技术靶区剂量分布有所改善,但在气管和喉所在区域以及靶区外产生剂量重叠区,脊髓受量也较高。8野调强技术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离轴比曲线分析电子束照射野笔形束模型能量展宽函数的方法.方法:用PTW mp3三维水箱测量Synergy加速器所有电子束能量、限光筒、空气间隙在不同深度的射野离轴比曲线.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射野离轴比曲线进行分析,得到电子线照射野笔形束模型能量展宽函数σp(z)随电子束标称能量、限光筒大小和限光筒底端面到体模表面空气间隙变化的规律.将计算得到的σp(z)输入到PLATO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吸收剂量,并与相同条件下用0.6 cc电离室剂量仪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能量展宽σp(z)随深度增加而变大,接近电子最大射程末端,很快减小,呈液滴状分布.能量展宽和电子的标称能量以及限光简大小有关,这主要是电子在体模中的单次和多次散射作用引起的.能量展宽随限光筒低端面到体模表面的空气间隙线性变化.标准条件下吸收剂量的计算值和测量值很接近,最大误差小于±5%.结论:电子束照射野笔形束模型充分考虑电子在体模内的作用特点和过程,是比较好的计算模型.用射野离轴比数据分析电子束照射野笔形束模型的特征参数.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