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联合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在早孕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81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测定Hcy、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 D-D)、血小板(PLT),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Hcy(5.53±1.13μmol/L)、Fg(4.00±0.89g/L)较对照组的Hcy(4.63±1.26μmol/L)、Fg(3.45±0.73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2、4.64,均P<0.05);同样,在研究组中D-D和PLT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6.96,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Hcy分别与Fg、D-D及PLT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21、0.447、0.368,均P<0.05)。对59例先兆流产患者进行随访,按妊娠结局分为顺利分娩、难免流产、过期流产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组Hcy、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9.348、15.916,均P<0.05),Fg和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Hcy、Fg、D-D、PLT水平可以判断早期妊娠妇女体内的高凝状态,从而为分析早期先兆流产病因提供依据,更加合理地指导临床治疗,以阻止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分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可被应用于治疗学或诊断学等其他方面,但是大多数报道多限于制备蛋白质、DNA及小分子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方面,对于制备多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研究尚不深入.目的:制备一种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考察工艺条件片对其粒径及紫外吸收光谱进行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2008-09在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技术制药实验室完成.材料:制备金纳米粒子并在4℃保存供实验用.方法:将肝素钠用亚硝酸降解法降解,得到还原末端为醛基的肝素,分别溶解于二甲亚砜、含0.05 mL,0.5 mL冰醋酸的二甲亚砜溶液,再与对巯基苯胺发生还原胺化反应,用氰基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得到带巯基的肝素衍生物.另取样品溶解于4支含0.5mL冰醋酸的二甲亚砜溶液的瓶内,再加入对巯基苯胺和氰基硼氢化钠,分别反应2,4,6,24 h.将得到的肝素衍生物加入到制备好的金纳米粒子溶液中,肝素以Au-S化学键合的方式定向固定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主要观察指标:①肝素修饰前后金纳米粒子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②肝素修饰前后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结果:制备金纳米粒子时,当柠檬酸钠和氯金酸物质的量比为6∶1时,纳米粒子粒径均一.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制各端基为巯基的肝素时,加入冰醋酸的量越多,反应产率越高.反应6 h内.反应时间越长,其反应产率越高,24 h的反应产率虽比6 h的略有提高,但差别不大,说明6 h反应已经基本完全.将肝素以Au-S化学键合的方式定向固定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 nm,紫外最大吸收为522 nm;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为20 nm,紫外最大吸收为529 nm.结论: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并且粒径大小对纳米粒子的紫外最大吸收有影响.还原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是采用浓度比为8∶1的二甲亚砜/冰醋酸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反应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有效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72例行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人工鼻氧疗;试验组采用高流量氧气湿化氧疗。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及通气效果。结果试验组气管套管痰液阻塞、气管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行气管切开术后第7天,试验组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碱剩余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能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炳  万菁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14-515,522
消渴属于中医临床的一个疑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更以消渴为篇名,对其作专门论述。关于消渴的辨治,在唐代以前大多以“肾虚燥热”立论。而到宋金元时期“三消燥热”之说逐渐成为主导,并一直沿用至今。久之,人们习惯于把消渴涉及的脏腑定位在上焦肺、中焦胃、下焦肾。目前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也继承了这一思维定式,把消渴分为肺燥、胃热、肾虚上、中、下三消来辨治。然而,现在临床研究表明,消渴是一种复合病因综合征,临床上典型的三消症状仅占消渴患者的20%左右,大多数患者三多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仅因其合并症就诊,依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等检查结果方才确诊。因此,三消辨证的方法已不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社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居家访视评估表单,以便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入户评估。方法 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结合社区糖尿病足患者的特点,采用文献回顾及德尔菲法形成社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居家访视评估表,编制专家咨询问卷进行上下2轮的专家咨询。结果 经2 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一级指标4 项、二级指标37项的社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护理问题评估体系。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796。2 轮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专家咨询及修改、增删条目,本研究所构建的社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居家访视评估单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四逆温胆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实践,观察疲劳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为选择最佳的中风后疲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条件的90例中风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四逆温胆汤组、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分别治疗1个月。比较3组患者及治疗前后疲劳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后3组的SS-QOL、FSS、VAS评分均下降,但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下降最明显(P<0.05);②3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因子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3组血清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下降最明显,变化趋势和疲劳程度基本一致;③疲劳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3300.56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四逆温胆汤治疗中风后疲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觉疲劳感觉,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维与二维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2015年8月接受腹腔镜手术的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三维腹腔镜组(28例)和二维腹腔镜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病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三维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二维腹腔镜组显著缩短[分别为(174.29±19.80)min和(191.53±19.78)min,P=0.001];三维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二维腹腔镜组[分别为(137.50±55.49)mL和(186.11±25.67)mL,P=0.000]。2组的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术后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维腹腔镜组无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二维腹腔镜组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P>0.05)。结论:三维腹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是安全而有效的,且操作便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健康教育路径是近年广泛推广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主要根据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发展而来。该模式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护理特点,从其入院到出院制定出一套整体责任制护理工作表格,根据不同时间点患者所需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最佳护理服务,加快了患者康复,节约了医疗资源。本文就近年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在临床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门诊医生及时到诊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医生未及时到诊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对干预措施前后医生及时到诊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后医生及时到诊率高于实施前(P0.01),病人就诊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提高医生及时到诊率具有重要作用,可提升医护服务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0例颅脑损伤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血时间(TCT)及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水平,分析上述因子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时间、牛津残障评分(OHC)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的PT、APTT、TCT及D-D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PC明显降低(均<0.05);患者的PT、APTT、TCT、D-D等指标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PC则逐渐升高(均<0.05);PC随OHC评分的增高而升高,PT、APTT、TCT、D-D随OHC评分的增高而逐渐降低(均<0.05);PC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T、APTT、TCT、D-D与GCS呈正相关;PC与损伤时间、OHC评分呈正相关,PT、APTT、TCT、D-D与损伤时间、OHC评分呈负相关(均<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存在密切关系,PC、PT、APTT、TCT及D-D等凝血因子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与判断预后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