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佳  娄必丹 《河南中医》2020,40(2):183-186
肺与膀胱相通,上为荣养周身以御邪,下以气化排浊调津液,从肺与膀胱关系可以看出,太阳之气与肺气共同卫外,以顾护肌表皮毛,故临床针刺治疗太阳体证时可考虑从肺经穴入手。临床取肺经穴位调治膀胱及其经脉病时,应辨别虚实,采取对应的补泻手法,考虑大部分肺经穴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便施展,笔者认为可根据辨证采用更为合适的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即观其脉证,补泻择之。其实不仅肺经穴可治膀胱病,膀胱经穴亦可治肺病,由于肺与膀胱两者经气互通,其中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另一条相通经的循行部位或主治方向的疾病。虽然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学上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但因表里经脏腑相互属络关系,更多被提及、应用的是"肺与大肠相关"。容易忽视"肺膀胱别通"在"卫气供给""津液代谢"上的关联。故在临床针刺治疗膀胱病时,可从有别于常规、传统的选经取穴上论治,亦可基于"肺与膀胱相关"以膀胱经穴治肺病,或以两经同取的方式指导针刺治疗相关病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三段组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及胃电图的影响,为"胃经三段组穴"这一实验研究成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胃经三段组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电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积分、血清胃泌素含量、胃电图的平均幅值、波形平均频率及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含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餐前和餐后胃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餐前和餐后胃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及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胃经三段组穴"能有效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胃泌素含量,改善胃运动功能,并使患者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化,且疗效与经典的"内关、中脘、足三里"腧穴组相当。  相似文献   
4.
"对应穴"的理论基础源自针灸刺法中的巨刺、缪刺、远道刺,是在病变部位远端、与之相对应的部位取穴,以协调阴阳、通经活络。针刺对应穴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临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在恢复期出现痉挛性瘫痪是其后遗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因痉挛引起的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若失治误治,则会造成永久性瘫痪。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近年来,不少医者采用经筋理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得很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经筋的实质1. 1经筋的分布规律经筋的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大体相同,遍布周身,分为手足三阴、三阳经筋,共十二经筋。关  相似文献   
6.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因无需开颅,并且具有梗死体积相对稳定、可重复性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该模型是公认的标准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理想的模型之一.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和既往文献报道,从大鼠的选择、模型制备以及术后死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等多个方面分享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程度及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及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差值及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天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3%(52/54),优于常规针法组的84.6%(44/5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增加,张力平衡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比较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组)25例,针刺膝关节局部25例(对照组),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均有减轻,膝关节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0d后评定比较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见效快。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