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惠慧  陈祺松  田港  单琪媛  秦路平 《中草药》2021,52(9):2589-2596
目的采用谱效关联分析方法探索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抗炎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为其抗炎活性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24批吴茱萸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以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细胞模型,考察24批吴茱萸药材对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以及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水平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关联指纹图谱色谱峰峰面积与抗炎活性的关系,并采用UPLC-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对吴茱萸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指认。结果 24批吴茱萸药材对RAW264.7细胞上清液NO抑制率为12%~82%,谱效关联分析共筛选出14个吴茱萸潜在抗炎成分,分别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等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以及奎宁酸类成分、绿原酸类成分、喹诺酮类生物碱等。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奎宁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绿原酸、隐绿原酸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及细胞内iNOS水平(P0.05、0.01)。结论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奎宁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为吴茱萸抗炎活性的Q-Marke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对过氧化氢(H_(2)O_(2))所致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L-O2肝细胞分为对照组、H_(2)O_(2)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为正常培养的L-O2细胞,H_(2)O_(2)组细胞用120μmol·L^(-1)的H_(2)O_(2)处理细胞6 h,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分别用4、8和16μmol·L^(-1)的吴茱萸碱处理细胞24 h后,再用120μmol·L^(-1)的H_(2)O_(2)继续处理细胞6 h。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用JC-1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用化学发光仪检测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H_(2)O_(2)组、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92)%、(64.09±2.69)%和(94.89±5.78)%,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5±0.27)%、(19.75±1.47)%和(5.58±0.34)%,JC-1红/绿荧光比值分别为2.55±0.37、0.55±0.03和2.11±0.11,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2、1.07±0.05和0.40±0.04,细胞色素(Cyt 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0±0.02、0.91±0.09和0.35±0.03,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3、1.04±0.04和0.52±0.05,线粒体裂变因子(Mf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4、0.94±0.15和0.45±0.05。以上指标,H_(2)O_(2)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实验组与H_(2)O_(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吴茱萸碱预处理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H_(2)O_(2)所致的L-O2肝细胞损伤,这可能与JNK/Mff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