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16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31例,选取同时期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儿童的血清NT-proBNP、IL-6水平。结果 3组受试儿童血清NT-proBNP、IL-6水平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 05);川崎病组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和对照组(P均0. 05),上呼吸道感染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7 d后,川崎病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 05)。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明显升高,NT-proBNP、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可作为川崎病患儿病情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为病例组(n=50),并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伤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n=17)和非冠脉损伤组(n=33),并于同期选取因发热性疾病入院治疗的非KD患儿为对照组(n=5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与IL-6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5)。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755~0.970),最佳临界值为1.07μg/L,灵敏度为89.21%,特异性为92.24%;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95%CI:0.813~0.995),最佳临界值为58.21 ng/ml,灵敏度为93.41%,特异性为89.16%;NT-proBNP联合IL-6对KD的AUC为0.915(95%CI:0.837~0.993),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92.24%。结论 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明显升高,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4.
患儿,男,5个月,因“精神差8d,发热12 h”入院.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差,嗜睡,无呕吐、抽搐,不伴发热,未予诊治.12 h前,出现发热,体温38.5℃,无咳嗽,血常规:WBC 26.6×109/L,N 64.9%,RBC 3.71×1012/L,Hb101 g/L,PLT 389×109/L.发病以来,吃奶差,尿量少,大便正常.查体:T 37.0℃,R 30次/min,嗜睡状,呼吸平稳,脉搏有力.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躯干可见大小不等的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前囟饱满,张力较高.双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灵敏,口唇樱红.心、肺、腹部查体均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初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川崎病(?)、肺炎(?).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6.
摘 要探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司特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5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孟鲁司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匹多莫德。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症状(气促、喘憋、咳嗽)、体征(哮鸣音、湿啰音)的缓解或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80.7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8+、CD8+/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8+则较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能够有效改善患儿T细胞亚群,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患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BO患儿24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导致患儿BO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感染患儿和未感染患儿的血清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248例BO患儿发生医院感染58例,感染率为23.39%;年龄、血沉、高热持续时间、胸腔积液、肺部哮鸣音和剧烈咳嗽是BO患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感染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8和IL-12分别为(24.11±7.21)ng/L、(96.22±40.11)ng/L、(253.36±50.56)ng/L、(99.23±38.66)ng/L、(134.33±43.77)ng/L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未感染患儿(P0.001);感染患儿CD3+CD4+和CD3+CD8+分别为(410.19±106.84)细胞/μl、(321.20±132.20)细胞/μl低于未感染患儿(P0.001)。结论小儿BO医院感染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感染可导致患儿免疫指标降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升高,针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对于感染的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与儿童慢性皮肤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间儿科及皮肤科门诊患有慢性皮肤性疾病的患儿13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测定,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继续正常饮食,试验组患儿回避阳性食物饮食.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131例慢性皮肤性疾病患儿检测结果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28例,总阳性率为97.7%;所检测的14种食物中,以虾、蟹、蛋清/蛋黄阳性率为著,患儿对大米、猪肉均耐受;试验组有效率82.8%;对照组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合理调整饮食对治疗食物不耐受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氯化钠液佐治手足口病合并脑损害、颅高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手足口病合并脑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4例。均给予20%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静脉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及抗病毒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3%氯化钠液静脉滴注佐治颅高压。观察两组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肢体肌阵挛缓解、血压好转、住院时间、电解质紊乱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精神状态恢复、肢体肌阵挛缓解、血压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但易出现低钾血症。结论3%氯化钠液佐治手足口病合并脑损害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区食物不耐受儿童的临床表现,并对各种临床表现之间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为儿童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寻找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检测出172例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即食物不耐受),结合其临床表现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2例患儿食物不耐受临床表现由高到低为慢性咳嗽28例(16.28%)、慢性腹泻25例(14.53%)、厌食22例(12.79%)、过敏性紫癜17例(9.88%)、身高体质量增长缓慢14例(8.14%)、荨麻疹13例(7.56%)、反复腹痛12例(6.98%)、便秘8例(4.65%)、偏头痛8例(4.65%)、恶心呕吐7例(4.07%)、关节痛7例(4.07%)、注意力不集中5例(2.91%)、睡眠障碍4例(2.33%)、磨牙2例(1.16%)。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居前3位的为鸡蛋、牛奶、鳕鱼。5个月~3岁患儿对鸡蛋、牛奶不耐受率高于4~14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对儿童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判定人体是否对食物产生了不耐受,从而找出疾病或症状的真正病因,为临床上不同疾病及症状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