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能文 《江西医药》2014,(11):1333-1337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准确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治疗成本/效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减少或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早期诊断肝衰竭、判断肝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成为对肝衰竭诊疗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介绍CTP评分、MELD评分、King’s College Hospital标准(KCH标准)、Clichy标准、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并对它们在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意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重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45例,均给予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治疗61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常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电解质[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eoxon秩和检验.结果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下降(P<0.01),CHE升高(P<0.01),ALB下降(P<0.01);PTA上升(P<0.05),INR下降(P<0.01);WBC、HGB、PLT下降(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例(31.1%),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治疗耐受性良好,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化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2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空腹低血糖者45例(54.9%),其中死亡24例,病死率为53.3%;肝衰竭晚期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为78.95%,与早、中期肝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4.01,均P<0.05);早期肝衰竭与中期肝衰竭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患者其病死率(53.33%)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3.51%),且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或P<0.05)。中、重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均P<0.05),且预后差。结论肝衰竭患者常并发空腹血糖低下,其病死率高;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检测空腹血糖对早期评价肝衰竭程度、指导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肝性脑病、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愈或好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923,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方面比较均有差异,慢性肝衰竭组有肝硬化基础、年龄大、并发症多等特点,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约9 3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1]。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患者占肝衰竭患者总数的70%~80%[2]。HBV相关的肝衰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HBV感染本身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3],一些因素会诱发和加重病情,如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慢性HBV感染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HBV再激活并肝功能损害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HBV再激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其中4例症状相对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1个月内出院,2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治疗43.52 d出院,5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进展至肝衰竭,经积极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45.46%(5/11)。结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患者应筛查HBsAg和抗-HBc,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HBV再激活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和治疗中都应使HBV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民间验方——复方新鲜中药贴敷发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阴性)患者21例,将新鲜草药捣泥状拌匀,贴敷患者前臂内侧手太阴经部位,数小时后致局部发泡,24h后除去药物,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液体流出,自然愈合,此为1次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6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标志物及HBV—DN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1例完成疗程,完全应答3例(占27.27%),部分应答3例(占27.27%),无应答5例(占45.45%)。其余病例在治疗1次~3次后脱落。结论:该验方体现了中医外治特色,初步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HBeAg、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脾切除术中取肝脏活检的病例8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并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关系。结果高达76.8%(63/8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1、G2级);血清ALB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5,P0.01),PT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340,P0.01),而血清ALT、TBIL、HBeAg阳性、HBV DNA载量和Child-Pugh评分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无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 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肝硬化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如何,均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支持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12周疗效差异。结果观察3个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 <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晚期患者对照组及试验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而早中期患者试验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