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5篇
  免费   500篇
  国内免费   308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57篇
基础医学   424篇
口腔科学   77篇
临床医学   1514篇
内科学   746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183篇
特种医学   4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10篇
综合类   2786篇
预防医学   1282篇
眼科学   153篇
药学   1203篇
  9篇
中国医学   1259篇
肿瘤学   25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507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628篇
  2010年   646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609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469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321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混合性有机物职业暴露所致健康危害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预测混苯作业职业暴露所致职业病危害的风险,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选取某涂料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考虑苯、甲苯、二甲苯及乙苯在人体内代谢的交互作用,基于PBPK模型模拟上述化学物质混合物同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求解结果。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长期混苯作业有关苯的终生致癌风险值:水性涂料生产线工人7.43×10-3,溶剂型涂料生产线工人1.21×10-4,两者致癌风险均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水性涂料生产线工人1.45~19.06,溶剂型涂料生产线工人0.15~1.69;混苯作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较高,尤其是水性涂料生产线风险极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工作场所混苯作业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可预测苯致癌风险及混合有机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非致癌风险范围,为混合性有机物职业暴露所致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方法 以2021年1—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精神疾病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间段内在相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要求与病例组家庭人口数大致相当、性别相同、年龄±0.5岁、婚姻状态相同且无无精神疾病病史或严重躯体疾病,符合条件的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为785名。病例年龄18~71岁,以60~71岁所占比例最高,占42.17%,居住地以城市为主,占79.11%。婚姻状态以未婚所占比例最高,56.3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居住地、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之中的沟通(β'=-0.103)、角色(β'=-0.032)、情感反应(β'=-0.111)、家庭教养中的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β'=-0.203)、母亲偏爱被试(β'=0.081)、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β'=-0.237)、父亲过分干涉(β'=0.181)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可从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着手,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疫毒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或病毒。在以肉身体验为主要认知手段的古代,中医学家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而中医学家往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把握认知外感病。由于外感病的发病与传播受到外界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与人体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从“环境隐喻”的立场出发,对外感病发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外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被人们感受,而对于古代无法观察人体的内环境,作者借助《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祸起萧墙”的故事,对人体内环境为何与外感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作以阐释,并通过人参败毒散、达原饮等方证的案例式说明,揭示清理人体内外环境而达治疗外感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玻切二期术后低视力人群采取特殊的护理策略,来平复病人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方法对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1月6日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二次手术的96名低视力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干预,然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结合实际病情分析采取的特殊护理策略干预下,病人术后情绪稳定,未出现不良投诉事件,满意度较高。结论对玻切二期术后低视力人群采取特殊的护理干预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改变及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战略的提出,健康文化相关概念逐渐受到学者关注。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主要助推力,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文化可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行为、求医行为等,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可产生深刻影响。国内外对健康文化的理论研究认知度不足,主体认识缺失,国际上也没有关于健康文化的统一明确定义,我国关于健康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也还处于萌芽阶段,所涉及内容杂乱且分散,缺乏高度的理论概括和系统性研究,难以统揽全局及指导健康文化建设体系。因此,本文综合国内外健康文化研究进展,初步提出健康文化概念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LGMD2D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探针杂交技术对先证者LGMD相关21个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和/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先证者父母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检测,同时验证变异来源;明确先证者病因后,进一步对家系中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存在SGCA基因c.218C>G(p.P73R)和c.101G>A(p.R34H)复合杂合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一样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变异,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家系2:先证者携带SGCA基因c.218C>T(p.P73L)和该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复合杂合变异,但胎儿不携带上述两变异,家属选择继续妊娠。胎儿足月分娩,随访至2岁,肌酶谱、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SGC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2个LGMD2D型家系的致病原因,其中c.218C>G(p.P73R)、c.218C>T(p.P73L)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基于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