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致病株分子特征及耐药性,供临床诊治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金葡菌肺炎患者分离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和mecA检测鉴定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或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并对MRSA菌株进行葡萄球菌盒氏染色体(SCCmec)分型;采用PCR方法检测21种超抗原(SAgs)基因、杀白细胞素(PVL)基因、黏附基因fnbB、cna;采用琼脂稀释法、E-test检测14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共收集42株金葡菌,其中MRSA、MSSA各21株。MRSA的优势克隆为ST59-SCCmecⅣa-t437(71.4%);MSSA的分型较为分散,以ST25-t078(14.2%)最多见。42株金葡菌中有36株(85.7%)至少携带1种超抗原基因,最常见的超抗原基因型为sek-seq(21.4%);MRSA pvl基因携带率(52.3%)明显高于MSSA(14.2%),而MSSA fnbB及cna基因携带率(42.8%和47.6%)明显高于MRSA(均为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金葡菌多重耐药率达90.4%(38/42株)。结论MRSA在儿童金葡菌肺炎致病株中检出率高,其主要克隆型为ST59-SCCmecⅣa-t437。儿童肺炎金葡菌分离株的超抗原基因携带率和多重耐药率较高,MRSA菌株常携带pvl基因,而MSSA菌株携带fnbB、cna更常见。  相似文献   
2.
董方 《北京医学》2006,28(12):745-747
铜绿假单胞菌(PA)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常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1],耐药机制复杂.新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PA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迄今已发现340多种β内酰胺酶[2].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水解反应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可以垂直传播给子代;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耐药性能通过转化、传导、结合、传递等不同方式,在同种或不同种属间水平传播.这是院内感染耐药PA菌株逐渐增多、耐药程度逐渐增强并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PA可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MBL)三大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患者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基因型。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我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59株。使用E试验法检测产金属酶的耐药表型,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SPM和GIM4种基因型。PCR反应产物进行纯化后,使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DNA测序。将得到的拼接序列与GenBank中Blast进行同源分析,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59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中,纸片法检测金属酶表型结果阳性29株,占49.2%。PCR检测金属酶基因型阳性39株,占66.1%,其中IMP型阳性35株,占89.7%,VIM型阳性4株,占10.3%。未检测出SPM和GIM型金属酶。测序结果显示,IMP型测序结果均为产IMP.1亚型金属酶的绿脓假单胞菌。VIM型测序结果均为产VIM-2亚型金属酶的绿脓假单胞菌。结论儿童患者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率高于成人报道。产生的金属酶同时存在IMP-1和VIM-2两种基因型,其中以IMP-1亚型为主,少部分为VIM-2亚型。产金属酶是儿童患者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的重要耐药机制。在儿科进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监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3岁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结果: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淋巴结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超声图像改变。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超声表现,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1-2],尤其是专业实验室。因此,建立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室,并对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室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3-5],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6]。山东大学护理实验中心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实验为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护理人才为目的,全面开放实验室。本文介绍了学院开放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凌海市2个国家监测点地方性氟中毒的病情动态,改水措施现状以及改水降氟措施的效果.方法水氟和尿氟告量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儿童氟斑牙采用Dean法进行诊断.结果 2002年,凌海市的老窝、巧女2个屯水氟含量均值分别为0.76和1.68 mg/L;8~12岁儿重氟斑牙患病率老窝、巧女分别为3.97%和41.67%.8~12岁儿童尿氟含量几何均值老窝屯、巧女屯分别为1.79和4.06mg/L.成人氟中毒临床症状和体征检出率老窝、巧女分别为16.67%,27.02%.结论巧女村屯水氟含量超标,该病区没有摆脱高氟的危害.今后加强防氟措施的管理和建设,控制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I.)产生的情况,及具有不同耐药机制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我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的75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PCR方法进行oprD2基因、金属酶IMP、VIM、SPMT和GIM基因检测。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2006年CLSI推荐标准判断结果。使用WHONET5.3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检测75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者50株,占66.7%;产金属酶的46株.占61、3%,其中IMP阳性38株(82.6%),VIM阳性8株(17.4%)。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同时产金属酶的34株,占45.3%,其对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MIC50和MIC90均高于其他菌株。结论目前从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和产生金属酶都十分严重,菌株的耐药性也很高,并且产MBI.菌株存在IMP和VIM2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儿中分离的1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作药敏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按照2005年CLSI推荐标准判断结果。数据分析使用WHONET5.3软件。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86.7%),头孢他啶仍具较好的抗菌活性;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2.5%)。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34.2%、35.8%,两者MIC50和MIC50相同,分别为4和32mg/L。59株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占49.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与非耐药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从儿科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总结儿童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例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复习2006年以来发表的141篇文献。结果按影像学分类眶隔前蜂窝织炎4例(17%)、眼眶蜂窝织炎19例(83%)。男13例(57%),女10例(43%)。5岁19例(83%),≥5岁4例(17%),平均年龄为3.7岁。秋冬季发病15例(65%)。致病途径包括:眼眶周围组织感染蔓延17例(74%)、血流感染5例(22%)和额部撞伤1例(4%)。血培养阳性5例(24%):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星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例;眼/鼻分泌物培养阳性5例:MRSA 2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脓液培养阳性2例:MRSA、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屎肠球菌混合感染1例,啮蚀艾肯菌、模仿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例。所有病例入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均明显增高,均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外科治疗3例(13%)。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2)d。检索2006年至今文献发现:儿童眶蜂窝织炎发病率低,主要病因是鼻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结论儿童眶蜂窝织炎多见于5岁以下者,经验用药应覆盖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较大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对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抗生素应用时间>10 d,并行G试验患儿的临床资料,排除拟诊IFI者。根据IFI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IFI组和非IFI组。G试验测定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1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525例患儿行G试验,排除拟诊IFI者129例,最终396例患儿纳入分析。IFI组43例,非IFI组353例。IFI组G试验阳性31/43例,阳性率为72.1%;阴性12/43例,假阴性率为27.9%。非IFI组G试验阳性48/353例,假阳性率为13.6%。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1%、 86.4%、39.2%和96.2%。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32~0.898)。结论 G试验对儿童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或连续监测可很大程度消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