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4%~1.0%,且与年龄呈正相关。Af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也可发生。Af其危害在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晕厥、心绞痛、心衰和脑卒中等。一般分为急性Af(即初发,发病时间〈24小时)和慢性Af。慢性Af常采用“3P”分类,即:①阵发性Af,24小时〈发病时间〈7天;②持续性Af,7天〈发病时间〈1年;③永久性Af,发病时间〉1年。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患者体表心室晚电位与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4例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体表VLP、LVEF和RVEF及Holter监测,结果发现LVEF与VLP有一定相关性,两者均可作为预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指标,RVEF与VLP无关。Hol-ter监测的室性心律失常与VLP的相关性差,因而认为Holter对心原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疗效的循证医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药物从疗效、并发症等进行了比较,发现溶栓药物从第1代到第3代在纤维蛋白选择性、半衰期、给药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使AMI的病死率降至7%~8%,但新型溶栓药物在有效率方面并没有明显超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仍存在着颅内出血并发症、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积极联用抗栓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AMI,乃是降低病死率的倡用办法。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已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含量,观察其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高龄病例心房颤动(AF)的病因、房颤类型、左房内径.方法 对62例≥80岁的老年人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1例(33.87%)、14例(22.58%)、27例(43.55%).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高血压、瓣膜退行性病变和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比,左房内径均小于后两者(P值均<0.05).62例中发生动脉栓塞22例(35.48%),脑卒中20例(32.26%).有21例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高龄患者房颠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病,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对高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8.
食管心房调搏诊断第3位相右束支阻滞1例姚光辉,黄敏生(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三明365000)第3位相束支阻滞,在心动周期变化不大的常规心电图中常受到掩盖而不易诊断。食管心房调搏能通过改变起搏频率及观察起搏后心率变慢时的传导情况,从而使第3位相束...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结构或功能显著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所引起的影响心室灌注或搏血能力的临床综合征~([1]),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目前CHF仍然是人类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在CH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能量代谢紊乱起着关键的作用~([2])。因此如何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重构,是改善CHF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  相似文献   
10.
心室晚电位(VLP)作为心原性猝死的预测指标已被公认[1、2],但阳性患者的临床情况及与心功能的关系,众说纷云,尚无定论。为此我们对83例心室晚电位阳性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心室晚电位阳性的临床意义1 观察对象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对836例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进行VLP检测,其中共有83例结果阳性,占9.93%。83例中,男性41例,女性42例;年龄26~80岁,其中39岁以下2例,占2.41%;40~49岁16例,占19.28%;50~59岁26例,占31.32%;60~69岁33例,占38.56%;70岁以上6例,占7.23%。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32例,占38.56%;冠心病18例,占21.6%;陈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