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1.
全面收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及其加减方个案经验文献,按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制定的质量评分标准,对1949—2011年间发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加减方个案经验报道文献进行医案质量评价,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筛选小建中汤方证的临床文献,采用循证医学原则,整理总结该方涉及的临床症状,用药加减等,探求其方证运用规律。方法: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1979年6月-2012年6月收录于三个数据库的小建中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以"小建中汤"的关键词,匹配"精确"查找,进行检索。结果:小建中汤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自觉症状,加减药物主要为补气药。结论:小建中汤治疗疾病具有一定分散性,但主治病位在中焦,主治病症是腹痛,因小建中汤药味较少,故临床多合用相关方剂以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3.
以《汉方入门讲座》(中译本名《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为依据,探析日本汉方学家龙野一雄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分析中医临床思维体系的必要性与建立的方法。龙野一雄临证时,多采取古方派方证对应、病名-方证谱、临证审察机体状态等3种思维方式。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把各种证和各种处方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即临床思维体系。龙野一雄从症状鉴别入手,构建思维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贻令堂医学三书》总结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的学术思想。认为黄氏遍读医籍,擅长诀微摘要;治法上外感宗吴鞠通,内伤依陈修园,临证明辨外感内伤,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的不同;立足岭南气候环境特点,深研暑证,融合名家论治痹病经验而自成特色;用药强调气味补泻、引经报使;用方不泥于古,灵活多变,加减化裁使之符合临床实践,深有岭南用药特色;养生以节饮食为要,重视疾病禁忌等方面。黄霄鹏偏重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岭南医家务实包容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5.
治里达表法是指在运用解表发汗时,当审查里气是否和畅。以《伤寒杂病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为例,探讨水饮郁闭里气时,单纯解表发汗,则动摇里饮,而变证纷出,病必不解。治当利水以解里闭,佐以发汗,病才可治。并论证"邪热""瘀血""食积"等郁闭里气时,不通里气,病亦不除。欲解表,需通里结,即治里需达表。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伤寒论》脉诊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脉之长短、脉之大小、脉之阴阳三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