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噬菌体表面展示及其与疫苗研制有关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表面展示(phage display)是指将外源蛋白通过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而表达于噬菌体颗粒表面的一种技术,被展示的外源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目前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在研制疫苗中有关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采用凝胶迁移阻滞法分析研究人类端粒酶DNA结合特性。方法 以地高辛标记的人端粒序列寡核苷酸与人端粒酶提取物进行结合反应,以未参与结合反应的单纯标记寡核苷酸作为参照。实验所设的3组样品中,第一组和第二组标记寡核苷酸加端粒酶,第一组显示一条阻滞性条带,第二组显示两条条带,前方的一条与第一组条带平行,为单纯探针条带,后方的一条迁移率被阻滞,应为探针与纯化的蛋白复合体相结合的结果;第三组为标记寡核苷酸加端粒酶阴性洗涤液,只显示单一探针条带。结果 只有人端粒序列寡核苷酸与人端粒酶提取物结合反应管显示特异的凝胶迁移阻滞性电泳条带。结论 人端粒酶具有和端粒DNA片段结合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表达基因的分离和EST序列测定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 运用表达标签技术(EST方法),从Sj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血吸虫表达基因序列。方法 应用EST方法,人SjcDNA文库中随机挑出单个重组克陲 PCR直接序列分析,通过互联网将获得的EST序列送入NCBIGenBank进行同源性检素,并将发现的未知基因EST序列送入NCBIdbEST以获得GenBank进入号。结果 分离了100个SjGenBank中已知的血吸虫基因序列,19个为未知基因序  相似文献   
5.
G蛋白偶联受体40是中、长链游离脂肪酸的特异性受体,在脂肪酸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但GPR40是否参与了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的脂毒性作用,以及GPR40在胰岛β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仍不是很清楚。GPR40激动剂可能成为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可检测登革病毒1~4型NS1抗原的ELISA检测法,为登革热的早期快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分泌表达登革病毒2型重组非结构蛋白NS1,以此为抗原免疫BABL/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培养、间接ELISA筛选和亚克隆,获得能稳定分泌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可检测1~4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从登革病毒2型NS1重组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NS1)中获得了大量纯化的登革病毒重组NS1蛋白;经免疫小鼠、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及3次亚克隆后,最终获得2株能高效分泌抗登革病毒NS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D7B6B4和2D10E2F6,间接ELISA显示抗体效价高达1∶8000~1∶16000;ELISA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其所分泌的抗体与1~4型登革病毒及其重组NS1蛋白均有特异性免疫反应,为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两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2a亚类;初步建立了检测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论成功研制出两株能高效分泌抗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初步建立了可检测1~4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  相似文献   
7.
登革病毒可引起人类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其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至今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和特效药物.近年来对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研究逐渐增多,认为它与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它在登革病毒感染的诊断以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就登革病毒NS1蛋白与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关系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疫苗研制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登革2型病毒海南分离株全长E基因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我国登革2型病毒海南分离株E基因的全序列,并分析其病毒学特性和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运用RT-PCR法扩增我国登革2型病毒海南分离株D2V—HN89)E基因,测序并用计算机分析序列,作毒株感染细胞及乳小白鼠试验。结果 D2V-HN89株E基因核苷酸全长1464bp,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D2V—NGC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和980A,系统树分析显示其与登革2型牙买加株及登革2型巴西90株的亲缘关系最近。D2V—HN89株的细胞病变效应与D2V—NGC株相同,但对乳小白鼠神经毒力较弱。结论 D2V-HN89株的E基因区有缺失,该流行毒株可能来源于牙买加或巴西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是一种较严重的传染病,高耐药性结核病的疫情呈上升趋,已经成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难点。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公认的结核分支杆菌培养方法有两种,即液体培养基快速检测法、罗氏固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特点是结果报告时间短。缺点是价格昂贵,需特殊仪器。罗氏固体培养法是我国普及通用的方法,但缺点是时间长。针对二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研究出结核分支杆菌固液双向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登革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越来越频繁,爆发日益增加,发生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症(DHF/DSS)的病例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每年,全球范围内有将近一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有50万例登革出血热。目前,登革病毒引起的DHF/DSS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就宿主免疫功能异常与登革病毒致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