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增生疾病常可因肾脏损害表现而被误诊为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我们在近3年内发现20例,有的由于确诊过迟而致病情急剧恶化,亦有因早期确诊、早治疗而使肾脏损害显  相似文献   
2.
肾衰竭时几个新的医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肾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的研究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医学哲学理论,即完整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肾小管肾小球反馈理论,矫枉失衡理论。今扼要介绍这些理论,并阐述它们对临床中西医处理的指导作用。一、完整肾单位理论 二侧肾脏病变进  相似文献   
3.
粘多糖沉积病(MPS)是遗传性酶代谢障碍的结缔组织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认识本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其并发症对预后的判断或延长生存期有一定价值。MPS的临床分型MPS是属于溶酶体贮积病的一大类疾病,溶酶体中存在多种能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糖链的糖苷酶,而MPS则是以各种糖苷酶缺乏,造成粘多糖在各种组织中沉积的疾病。MPS患者有面容粗犷,角膜混  相似文献   
4.
根据肾小管—肾小球反馈平衡理论,正常人体为了调节细胞外液量及血容量相对稳定性,肾脏的肾小管和肾小球之间经常互起反馈调节平衡作用。一旦发生肾小管或肾小球病变,这种反馈作用更加突出,有时在造成急性或慢性急化的肾功能衰竭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要从临床上判断原发是间质小管损伤或肾小球损害,或二者之间孰轻孰重,或  相似文献   
5.
ENA(可抽提的核抗原)是用磷酸盐溶液从哺乳动物的细胞核中抽提出来的多种抗原成分。一般取材于小牛胸腺、兔胸腺或人脾脏。ENA是一个复杂的抗原系统,如日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83例与肾小管间质病变有关的肾病肾衰,并应用阴阳平衡理论结合肾小管-肾小球反馈理论及其他理论指导治疗上述疾病。中医治法有滋阴生津、活血、益气、清热、健脾等法,西药仅用抗高血压药物及输液补充电解质。结果83例治愈者占10.8%,总有效率为80.7%。  相似文献   
7.
巨细胞性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症均好发于老年人,晚近一些文献报道两病间有密切关联。本文就两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研究两病的临床特点及相互关系,文中尚谈及两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概念中比较精确且能用之于指导临床实践的是“取中西医各自所长而去其所短,在这一总的理论原则贯彻下以临床实践的基础,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为指导,包括现代基础医学的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其他各种试验指标为疗效观察依据、诊断依据,并佐以医学哲学思想作为评价纲领。通过长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笔者体会到过去辨病加辨证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简称病证相加法已经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而且在临床证病相加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缺点。为此,笔者从1982年开始将中西医结合辨证加辨病进一步深化为五辨(简称五辨)即辨病、辨证、辨病因、辨病机或病理生理、辨主要矛盾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核心,先后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ACRF)危重疑难的多系统严重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干燥综合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癜、蕈样霉菌病、恶性(TH细胞淋巴瘤)、溶血性贫血,危重疑难的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作五辨的治疗。这种治疗经过部分对照总结,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肾脏损害,并以它为主要表现者称狼疮性肾炎(LE肾炎)。由于SLE招致肾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程、用药等不同,因此LE肾炎的变化多端。又因每—SLE患者病  相似文献   
10.
1922年及1924年 Keith 及 Libman 分别发现 SLE*时常有肾炎,1931年及1935年 Baehr等阐述在 SLE 时的肾脏病变是由于广泛的毛细血管损害所引起,其特殊病损为线状襻 (wire Loop)。SLE 时肾脏病变的发病率(并发率)SLE 患者合并肾脏病变者称为狼疮肾炎,有人统计其在 SLE 患者中的发病率为46~77%,且年青者并发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然而在 SLE 发热时的一时性蛋白尿则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