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检测185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7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IgE抗体,并对过敏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5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过敏原以户尘螨阳性率最高(80%),其次是蟑螂(43.8%)和猫狗皮屑(31.9%)。男女性别组间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均有检出,但以中青年患者居多。结论户尘螨是诱导该185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例的主要吸入性过敏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芩和鱼腥草两种中药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KP)被膜生成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鉴定细菌被膜,改良平板法建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模型,微量稀释法测定两种药水煎液以及头孢他啶对3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TT法建立肺炎克雷伯菌被膜生成标准曲线。实验根据药物分为黄芩组、鱼腥草组、头孢他啶组和空白对照组。对应上述测定菌株的药物MIC浓度,运用MTT法检测四组生物被膜的模型用药前后的活菌数。结果黄芩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8~32 mg/mL,鱼腥草水煎液为125~500 mg/mL以及头孢他啶对KP的MIC为0.125~256 mg/mL。30株生物被膜模型在黄芩和鱼腥草的作用后,黄芩组和鱼腥草组的活菌数分别为(7.49±0.08)lg CFU/mL和(7.42±0.07)lg CFU/mL,空白对照组活菌数为(8.17±0.11)lg CFU/mL,用药后活菌数明显下降,黄芩组、鱼腥草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生物被膜活菌数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与鱼腥草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来自广州市的0~6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含量,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为儿童佝偻病的诊治和维生素D缺乏状况的评估及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依据.方法 对来我院儿童保健科保健的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D.结果 6275例儿童25-(OH)D的平均水平为(72.38±47.62)nmol/L;维生素D缺乏[25-(OH)D<50 nmol/L]993例(15.82%),维生素D不足[50 nmol/L<25-(OH)D<70 nmol/L]2704例(43.09%),维生素D充足[71 nmol/L<25-(OH)D<250 nmol/L]2545例(40.56%),潜在维生素D中毒[25-(OH)D>250 nmol/L]33例(0.53%).结论 接受检测的0~6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接近60%,充足的只占40%,应加强该年龄段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监测,对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儿童应根据其25-(OH)D水平给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29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其血清肺炎支原体总抗体.结果 哮喘组中MP感染阳性率为21.02%,哮喘组与非哮喘组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与女童M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不同季节M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小于1岁年龄段儿童与1~4岁年龄段儿童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原体之一,MP感染引发哮喘与性别、季节无关,1~4岁年龄段儿童感染MP几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和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IM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46例HCMV诱发IMS患儿(HCMV组)及51例MP诱发IMS患儿(MP组)的临床特征,并与同期48例确诊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V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BV对照组及MP组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MV组(P0.01),HCMV组及MP组咳嗽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组(P0.01)。HCMV组和MP组中下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EBV组(P0.01)。EBV组异型淋巴细胞1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MV组及MP组(P0.01),HCMV组及EBV组的WBC计数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MP组(均P0.01)。结论在诊断IMS时,尽可能进行病原诊断,除EB病毒感染外,应考虑其他病原,特别是HCMV及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粪类圆线虫是兼性寄生虫,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3 000万到1亿人感染[1].国内粪类圆线虫呈散在分布,具有地方性,广西、海南地区多见[2].1996年调查显示,我国有26省(市、区)查到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12%,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局部地区感染率可达11.0%~14.0%[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5~2018年婴幼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婴幼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以及耐药性。结果 2015-2018年,婴幼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71%,15.60%,18.80%和23.74%。尽管四年间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类抗生素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P>0.05),但两两比较发现2018年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著高于2016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0.05)。四年间的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比肟、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由2015年的52.17%,13.04%,0.00%,8.70%和4.35%升至2018年的74.47%,59.57%,59.57%,40.43%和19.15%,卡方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77,23.09,25.39,8.93,P=0.003,<0.001,<0.001,0.030)。结论 近年来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与耐药率均有增长趋势。该文强调了在婴幼儿群体中评估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的重要性,早期实施医学干预可降低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日本血吸虫小热休克蛋白(sHSP) Sjp40基因的RNA干扰效应及其干扰后日本血吸虫HSP60、HSP70、HSP90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的协同效应,观察各期虫体Sjp40、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mRNA表达水平。方法 以双链RNA(dsRNA)实现RNA干扰。体外转录合成dsRNA,将Sjp40的dsRNA(dsSjp40)及阴性对照GFP的dsRNA(dsGFP)通过浸泡法转染到日本血吸虫成虫中,体外培养7 d后用TRIZOL法提取其总RNA及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jp40基因及SjHSP60、SjHSP70、SjHSP90 基因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Sjp40 蛋白表达产物。提取各期虫体总 RNA,qPCR 检测Sjp40、SjHSP60、SjHSP70、SjHSP90 基因的 mRNA 表达。结果 转染后 Sjp40 dsRNA 转染组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阴性对照GFP dsRNA转染组下降了80%左右;蛋白质水平较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dsGFP)出现明显降低,qPCR结果显示在Sjp40基因RNA干扰后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此四种HSPs 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不同时期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Sjp40基因在虫卵期mRAN水平表达相对其他HSPs基因高。结论 dsSjp40 RNAi可特异性抑制Sjp40的表达,但对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检测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根据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例并收集,同时检测所有病例的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分别分析两种方法所判定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缺铁性贫血的阳性率;再联合两种方法,观察它们在诊断缺铁性贫血中的价值.结果 根据血细胞形态所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70.5%;由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83.8%;联合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94.9%.结论 分别检测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对缺铁性贫血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若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