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胶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干胶质瘤占儿童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主要包括弥漫性脑干胶质瘤(最常见于桥脑)和局灶性脑干胶质瘤(大多位于中脑和延髓).前者是儿童脑肿瘤患者最主要的死因.类岗醇激素可以明显缓解瘤周水肿引起的症状,是高度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一个初始治疗手段.影像学上典型的弥漫性脑干胶质瘤病人,放疗和化疗是现今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可以不经活检直接开始.局灶性脑干肿瘤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分流于术和/或肿瘤切除)来获得良好的预后.伽玛刀可以作为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病人的主要或者术后辅助治疗手段.现有的文献中,没有替莫唑胺延长脑干胶质瘤病人生存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部分顽固性癫痫病人,在严格充分的术前评价之后.依据结果将几种手术方式适当的组合使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6例顽固性癫痫中的25例病人施行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失神发作等,其中有14例存在两种发作形式。术前均服过多种抗癫痫药.病程后期同时服用2~3种抗癫痫药。25例病人术前均行24h脑电监测及头颅MRI检查.有19例术前行硬膜下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检测,其中1例行头颅PET检查。手术在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监测下进行。13例行额颢开颅,颞前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额部部分区域的软膜下横切术(MST),其中7例附加胼胝体前部切开术;11例行额部开颅,额部软化灶切除+运动区MST,其中2例附加胼胝体前部切开术;1例行双侧枕顶部开颅,左枕叶萎缩皮层切除+胼胝体后部切开+右侧顶枕的MST。结果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抗癫痫药物使用减少,术后23例服用一种抗癫痫药,2例服用两种抗癫痫药。术后随访6~12个月,17例手术效果为Engel 1级,4例为Engel2级,4例为Engel3级。40岁以下的患者手术后癫痫控制的可能性显著大于40岁以上者(P〈0.05);病程在10年以下的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的可能性显著大于10年以上者(P〈0.05)。头颅MRI上有无明显的结构异常对病人的预后没有影响(P〉0.05)。结论在严格术前评价的前提下,尤其是在有精通神经电生理知识的神经外科医生综合分析下,采用多种手术方式组合治疗顽固性癫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膜下血肿(附1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也较为简单。但目前治疗方法也多样,效果不定,缺乏循证后的科学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华山医院自1995年1月—2002年12月诊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总结分析后,旨在结合文献归纳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冯波  魏社鹏  冯华 《四川医学》2007,28(12):1378-1379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内镜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小脑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瘤结节均被全切除,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内镜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疗效满意,为微创性手术,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非荧光法与荧光法芯片检测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一种用于快速检测急症常见感染细菌的芯片反应系统。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设计检测细菌的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引物,探针点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待测样本经扩增并标记生物素或CY5荧光素后与芯片杂交,再经链酶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后,获得肉眼可见的杂交信号,或通过荧光检测仪读出样本的检测结果。结果 建立了针对临床急症患者标本的非荧光法与荧光法芯片检测系统,芯片的检测灵敏度(大肠埃希菌)为10~100CFU/反应体系。结论 两种方法不仅能快速、灵敏地检测靶细菌感染,且重复性好、信号强及不易出现非特异信号。生物素酶联显色芯片法由于更为经济、简便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标准大骨瓣切口开颅,清除血肿或减压,对关颅困难者选择性切除部分膨出非功能区脑叶后关颅。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单侧大骨瓣减压8例;双侧开颅26例,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伤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恢复良好7例;轻残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术后植物生存1例;死亡18例。结论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肿胀,手术中处理正确,可以减少脑膨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消肿散瘀丸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照Rosenberg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0)、消肿散瘀丸大剂量治疗组(n=50,消肿散瘀丸悬液40mg/kg灌胃,2次/d)和消肿散瘀丸小剂量治疗组(n=50,消肿散瘀丸悬液20mg/kg灌胃,2次/d),后两组再随机分为术后12h及1、3、7、10d组(n=10)。比较3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AQP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术后3、7、1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大剂量组术后1、3、7、1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小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术后7、10d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术后3、7、1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给予消肿散瘀丸可使AQP4表达降低,从而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6~16/10万。大部分动脉瘤,尤其是小的动脉瘤并不破裂。现有的证据强调,需要对每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全面考虑共存疾病、病人年龄、动脉瘤大小、位置以及治疗带来的危险。不推荐对小的、偶发的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进行治疗。大的症状性的动脉瘤,治疗应当依据病人年龄、症状的严重性和进展性以及供选的治疗方案而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对于年长、高危险的患者治疗能延长多长寿命应纳入考虑范围。无症状老年患者的动脉瘤适合观察随访。有症状的、硬脑膜内的、所有大小动脉瘤都应考虑限期治疗。如果选择随访,应当考虑阶段性的CTA/MRA或DSA复查,同时需要对检查的技术因素进行周密考虑,优化这些检查措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新霉素、苯丁酸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胶质瘤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F98胶质瘤细胞注入Fischer344大鼠尾状核头制成胶质瘤模型。于种植后第10天将新霉素10 mmol·L-1作为局部用药注入到肿瘤中心,苯丁酸钠全身用药。分别于治疗后第6、12、18天MRI增强扫描计算肿瘤体积;18 d后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标本的C-myc、Cyclin D1、第Ⅷ和TUNEL进行标记染色观察药物抑制。结果:治疗组60只鼠全部存活,对照组10只中有8只死亡;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标本中的C-myc和Cyclin D1蛋白染色计数均有显著减少(P<0.05),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其中新霉素治疗组血管计数显著减少(P<0.01);苯丁酸钠组前后对比血管计数没有变化(P>0.05)。结论:新霉素和苯丁酸钠单用后对胶质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后效果更明显。机制可能是同时下调C-myc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新霉素还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遏制了肿瘤。  相似文献   
10.
高泌乳素血症16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与泌乳素腺瘤的关系。方法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确诊为HPRL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激素指标,其中4年为回顾性分析,1年为前瞻性研究。 结果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0~40岁,月经不调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见于141例患者(84.9%);其次是溢乳,见于114例患者(68.7%)。发病原因中,泌乳素微腺瘤见于62例患者(37.3%),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见于26例患者(15.7%)。泌乳素微腺瘤患者泌乳素水平为(161.2±60.6)ng/mL,和其他任一原因导致的HPRL患者泌乳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泌乳素微腺瘤是HPRL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特发性HPRL。单从血清泌乳素的水平并不能确定患者是否一定存在微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