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认为,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环孢菌素A(CsA)作为一种强烈的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已广泛用于各型AA的治疗。但不同个体对CsA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环孢亲和素(Cyclophilin,CyP)是CsA的细胞内受体。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AA患者CyP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CsA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了解CsA治疗AA的机制和阐明免疫发病机制,为AA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明  汤爱萍  余莉  李慧慧  费妍 《重庆医学》2012,41(20):2015-2017,2020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野生型NPM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9例AML患者,分析NPM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数、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及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对部分患者NPM1表达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初治AML患者中NPM1阳性表达率为73.8%,难治复发组NPM1阳性率为100%,完全缓解组NPM1阳性表达率为66.7%,对照组NPM1阳性表达率为60%,但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表达水平显示,难治复发组NPM1中位表达水平(0.798 8)高于初治组(0.541 0)、完全缓解组(0.483 6)及对照组(0.371 8)(P<0.05)。NPM1高表达组患者有效为63.1%,低于低表达组(88.9%)和不表达组患者(100%)(P<0.05)。NPM1表达强度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对12例初治时NPM1基因高表达患者进了动态观察,1个疗程化疗后获完全缓解5例,其表达水平达正常中位水平以下,其余7例为未缓解患者,NPM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NPM1基因在AML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现象,NPM1高表达者提示预后差,完全缓解率低,可作为AML预后不良的指标,PCR动态检测AML患者治疗前后NPM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AML预后和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黄艳  李慧慧  汤爱平  费妍 《江西医药》2013,48(6):536-537
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凝血功能异常,有许多研究证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异常[1]。璩斌等[2]对9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指标进行检测,认为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指标逐渐改善。但是,有较高的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1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生长的状况。方法21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13例。当化疗后血小板数<10×109/L时,治疗组采用rhIL-11促血小板生长,对照组让其自然生长。当有出血时均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如有严重出血,两组患者均需输注血小板悬液。结果血小板≥50×109/L的时间:治疗组为(10.4±4.9)d,对照组为(19.4±8.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注血小板袋数:治疗组(0.5±0.76)袋,对照组(1.54±1.05)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在观察期内感染、出血并发症: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37.50%(3/8),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46.15%(6/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为37.50%(3/8),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61.54%(8/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严重减低的患者,采用rhIL-11治疗,缩短了血小板恢复时间,对减少出血并发症,按期进行下一疗程的化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以脑梗死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以脑梗死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出血性脑梗死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脑叶梗死5例,脑叶、基底节梗死1例,小脑梗死2例。病灶数为1个的1例,2个及以上的9例;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75,P<0.05)。经治疗后,9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加重。结论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脑梗死中脑梗死主要以多灶性梗死为主,白细胞计数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关,同时针对脑梗死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有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例植物固醇血症家系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诊断为植物固醇血症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通过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中ABCG5及ABCG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Sanger测序法发现先症者及家系成员中存在多个基因突变,其中ABCG5基因发现3个突变,分别为外显子1 c.64CT(p.Q22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0 c.1336CT(p.R446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3 c.1810CG(p.Q604E)杂合错义突变;ABCG8基因发现4个突变,分别为(ATG前)-19TG纯合突变、外显子2 c.161AG(p.Y54C)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13 c.1895TC(p.V632A)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4和5间的内含子g.12902TC纯合突变。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ABCG5基因中c.64CT及c.1336CT为致病突变,其他基因突变均为非致病性的多态性位点。结论 ABCG5基因c.64CT及c.1336CT复杂杂合突变是该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激诱导治疗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AML43例分为2组。常规化疗组17例,均为用经典方案诱导化疗2疗程以上未获完全缓解或首次完全缓解6个月内复发者;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17~65)岁。预激方案治疗组26例,其中14例为用经典方案诱导化疗2疗程以上未获完全缓解或首次完全缓解6个月内复发者,6例为MDS转化型,1例为继发性AML,5例为低增生性AML;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5(19~72)岁,60岁以上者有8例。主要方案:常规化疗方案(AA方案):阿克拉霉素(Acla)20 mg/d第1~5天,阿糖胞苷(Arac-C)150~200 mg/d第1~7天;预激方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d(与化疗同时进行,共10~14 d),Arac-C 30 mg/d,q12 h(共10~14 d),Acla 20 mg/d(第1、3、5、7、9天),WBC>30×109/L时停用G-CSF,治疗中出现骨髓Ⅳ度抑制时停止治疗。结果:常规化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NR)10例,有效率41.1%。预激方案治疗组,第1疗程后获CR 16例,PR 4例,NR 6例;PR中2例进行了第2疗程的预激治疗达CR,2例放弃治疗,有效率76.9%;8例老年白血病患者中CR 5例、PR 1例、NR 2例;5例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均获CR;CR后给予常规剂量强化治疗,除1例死于严重感染外其余均处于缓解状态。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预激方案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预激方案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达1月,其余患者均能很好耐受。结论:G-CSF预激诱导治疗方案对难治及复发性AML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老年AML及低增生AML同样具有较高的缓解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针对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的慢病毒干扰载体,探讨干扰CD147表达后对白血病细胞系SHI-1细胞体外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CD147的干扰序列片段,构建于慢病毒载体pGCSIL-GFP上,重组慢病毒载体与包装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测定病毒滴度。病毒上清感染SHI-1细胞,RT-PCR法检测CD147、MMP-2及MMP-9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D147蛋白水平;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体外SHI-1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跨Matrigel基质胶检测SHI-1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成功构建慢病毒干扰载体,获得重组慢病毒,滴度达1×109 TU/mL。病毒感染 SHI-1细胞后, SHI-1/CD147i细胞的CD147 mRNA较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SHI-1/NC细胞下调86.7%,CD147蛋白表达下降91%, SHI-1/CD147i细胞MMP-2及MMP-9 mRNA表达较SHI-1/NC 细胞分别下降78.3%和70.6%。SHI-1/CD147i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较SHI-1/NC及 SHI-1细胞明显下降;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24 h 后,SHI-1、SHI-1/NC、SHI-1/CD147i细胞移行至 Transwell 下层的细胞占接种细胞数比例分别为(18.2±2.5)%、(16.5±2.7)%、(4.5±1.2)%,SHI-1/CD147细胞移行能力显著低于SHI-1和SHI-1/NC细胞。结论干扰SHI-1细胞的CD147表达后,通过下调MMPs表达抑制SHI-1细胞体内外增殖及移行能力,CD147可能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与WT1(Wil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PRAMEmRNA和WT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RAME阳性表达率:ANLL为41.9%,ALL为3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CR)及对照组PRAME和WT1的表达均阴性;有效组PRAME和W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对1例PRAME阳性和10例PRAME、WT1均阳性的患者进行随访,7例经化疗后PRAME表达水平不降,4例复发患者PRAME再次升高均早于临床复发,其中2例WT1的波动与PRAME同步,2例临床复发时才升高。结论与WT1基因一样,PRAME基因是急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记基因,动态检测PRAME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防治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