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固定,实验组采用微创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恢复情况、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平均可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arris评分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愈合,利于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解剖型钢板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钢板和DHS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30例,解剖型钢板固定36例,DHS固定94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稳定性骨折中两种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不稳定骨折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钢板以髋内翻、内固定失效多见,DHS以股骨颈变短、加压钉切出股骨头为主.结论 两种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固定,合理选择内固定,制定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与中医手法配合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肱骨小头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中医药配合中医手法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延迟、疼痛、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药配合中医手法治疗肱骨小头骨折可缩短患者消肿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T形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行掌侧入路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7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的变化,评定腕关节功能。结果 17例患者均获4~22个月的随访,平均13.2个月。全部患者均在10~15周愈合,平均12.3周。除了1例创伤性关节炎外无其他并发症。根据X线片测量及腕关节功能按Dienst标准评定,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结论掌侧入路T形钢板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术式与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随访,比较椎间盘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三种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院1978年6月至2003年10月间治疗了5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共随访434例,其中椎板间开窗294例,半椎板切除95例,全椎板切除45例,随访时间3个月~20年.结果3种术式早期均影响腰椎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远期疗效取决于腰椎的稳定性.术后腰椎稳定时间:开窗3~6个月;半椎板切除:0.5~1.5年;全椎板切除:1~2年.全椎板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最大,腰椎不稳发生率为44.4%;半椎板切除优于全椎板,腰椎不稳定发生率为26%;而椎板间开窗术不影响腰椎稳定性,是值得应用的术式.结论腰椎不稳与术式和小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材料经皮椎体形成术(PVP)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验。方法选取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骨外科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VP手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半年、1年的后凸cobb′s角(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疼痛变化,采用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患者活动功能,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患者后凸Cobb’s角(度)、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渗漏率5.4%。术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材料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刺激性小,在PVP术后渗漏率低,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应用掌侧锁定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掌侧锁定板治疗,对照组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78.6%(P<0.05)。结论掌侧锁定板对于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效果良好,可明显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患处骨折愈合以及术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3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组27例和双节段组1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后测量并记录伤椎的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随访时,对患者采用ASIA损伤分级进行神经系统评价。结果单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85.23±11.37) min和(197.18±22.76) ml,低于双节段组的(126.58±12.84) min和(223.71±34.2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低于双节段组,Cobb's角则高于双节段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ASIA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经伤椎内固定虽然在术后远期的稳定性上稍逊于双节段,但它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多保留了一个脊柱节段的活动度。只要术前严格掌握单节段内固定的适应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空心螺纹钉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2年3月~2006年9月,我院应用切开复位3根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1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高原地区与沿海地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探讨高原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原地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n=30)作为研究对象(高原组),以沿海地区(广东省肇庆市,海拔110米)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n=30)作为对照(沿海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将60例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作为骨折愈合标准时间,从而将60例患者分为愈合时间正常组和愈合时间延长组,对可能影响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术前并发症、术后负重活动时间、三酰甘油、血液黏稠度、氧分压、大气压、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并分析影响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高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沿海组( 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骨折Evans分型、骨质疏松程度、负重活动时间、血液黏稠度水平、氧分压、大气压、温度、湿度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的因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负重活动时间、氧分压、大气压、温度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 P<0.05)。结论与沿海地区骨折患者比较,高原地区骨折患者的愈合除了受到年龄、负重活动时间等影响外,高原地区氧分压低导致的缺氧、大气压低、寒冷等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也是造成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