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圣贤教授对易损斑块的治疗,是在"脉生痰核"理论体系下,根据不同易损斑块的病机特点,分别归属为痰核毒化期和痰核腐化期的溃疡斑块。其中痰核毒化期以热毒为病机关键,以热毒壅盛证为基本证型,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以四妙勇安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以期清解热毒,稳定易损斑块,控制病情发展;痰核腐化期以虚毒为病机关键,以气虚毒损证为基本证型,治以补气解毒,方以自拟补气解毒汤为基础加减。  相似文献   
2.
3.
我院五官科自开展针灸疗法以来,收到很大疗效,现将临床点滴经验作一简单介绍:(一)眶上神经痛住院病员王××,男性,22岁,因双眼炸伤入院,主诉有眶上神经痛史。近年来每年发作数次。发病时右前额部及眶上区有跳痛,并诱发睡眠不好,食欲差等症状。每次要经过不断治疗才逐渐止痛。而这次发作针灸二次即止痛。取穴:鱼腰,太阳、攒竹、合谷。  相似文献   
4.
解毒活血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解毒活血法最初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现其思;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为其肇始,立其治则;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之先导,创制初方;六朝时期深化病机,体系初成;金元时期首次记载,体系渐丰;明清时期应用广泛,体系成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解毒活血法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等作用。近现代医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将解毒活血法扩展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银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糖尿病足溃疡等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内毒致病理论源于秦汉时期所形成的毒邪致病理论。晋隋唐宋时期细化了内毒的种类,并丰富了理论内涵。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毒致病理论体系。内毒病因病机以阴阳辨析为总括,与内外、气血、脏腑紧密联系。内外可分病邪来源,但皆以“郁”而化生内毒为核心病机。气血、脏腑既是内毒化生之源,亦是内毒病位之所在。内毒所伤气血、脏腑层次不同,其证候表现与病情深浅不同。内毒的治则治法以避邪防毒、祛邪解毒、扶正托毒与调形安神为要。避邪防毒之法,包括“避外感”与“防内生”两方面,其中开郁治疗是防生内生之毒的关键,其治法以调通气血与安和脏腑为要。祛邪解毒可采取“内以清毒,外以排毒”之法,并注重配伍散结药物。扶正托毒之法除补益正气外,亦需注重因势利导,以顺势托毒外出。调形安神是为修复毒邪所败坏的形神,并可配伍引经药物,以直达病所。通过创新突破的新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促进了内毒致病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双抗夹心ELISA法快速检测灭活乙型脑炎疫苗中的乙型脑炎病毒包膜蛋白(E)的含量,并探讨其替代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的可行性。方法:将疫苗样品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测定,同时选定一批疫苗为参考疫苗,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得的中和指数(TE)为1.595-1.655。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测得的中和指数(TP)为1.367-1.932。经F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极显著差异(F=56.25,P〈0.01),用t检验法对这两种检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9 3,P〉0.05)。结论:双抗夹心ELISA法与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测得的中和指数(T)呈正相关性;与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比,双抗夹心ELISA法具有重复性好、成本低、快速等优点。用双抗夹心ELISA法取代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测灭活乙型脑炎疫苗效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查基质细胞(Vero细胞)的旋转速率对狂犬病毒CTN-1V毒力滴度的影响。方法:利用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所载方法检测不同旋转速率下狂犬病毒CTN-1V的毒力滴度。结果:基质细胞旋转线速率与狂犬病毒CTN-1V的毒力滴度呈反相关。结论:利用基质细胞培养狂犬病毒CTN-1V,基质细胞旋转线速率在一定范围内才能获得较好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间断寒邪暴露对载脂蛋白E敲除(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将36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间断寒邪暴露组,每组18只。所有小鼠均高脂饲养,不限食水。前8周所有小鼠均饲养在常温环境,间断寒邪暴露组于8周后开始每天饲养于4℃低温环境中6 h,常温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记录各组小鼠进食量与体质量变化。比较两组小鼠脂肪重量、血脂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肩胛间区、腹股沟、附睾部位脂肪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M1、M2表达的占比及M1/M2比值。结果两组小鼠进食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间断寒邪暴露组体质量较常温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小鼠脂肪组织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寒邪暴露组小鼠三酰甘油(TG)较常温对照组降低(P<0.05),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寒邪暴露组小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M1/M2明显降低(P<0.01),M1型占比降低,M2型占比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股沟及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M1表达降低,M2表达增高,M1/M2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寒邪暴露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TG水平,并减轻小鼠肩胛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性炎症。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0.
疫苗在预防与控制人类传染性疾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日益暴露。因此,疫苗的不良反应及监测成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本文分析了造成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了其不良反应的各种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际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