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载脂蛋白E(ApoE) 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人骨髓细胞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ApoE的表达,正常人骨髓涂片6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 例,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29 例。结果:ApoE在所检正常人骨髓涂片中均表达( 着色程度+ ~《) ,骨髓细胞表达阳性率为20% ±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中不表达ApoE,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不同程度表达ApoE,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着色+ ,原始细胞表达阳性率为70% ±32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着色《~》,阳性率89% ±4 %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着色(+ ~《),阳性率50% ±3%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着色《,阳性率15 % ±4 % 。结论:ApoE可作为鉴别髓性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eion,SCI)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SCI患者(SCI组)4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7例,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结果 SCI组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6.7±25.3)% vs(143.6±21.1)%,P<0.01],SCI组APTT和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7±8.3)s vs (37.8±9.5)s,(9.2±1.8)s vs (15.3±2.8)s,P<0.01],SCI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6±2.3)g/L vs(2.6±1.3)g/L,P<0.01],PA和T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T-Ⅲ:A和PC:A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高凝状态是S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3-06/2007-11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76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未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2例,女8例,仅采用常规治疗。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治疗前(43.1±5.6)%、(44.9±7.5)%增加到(54.8±4.6)%、(50.1±7.1)%;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脑钠肽水平由治疗前(696±102)、(680±93)ng/L 下降至(303±89)、(396±88)ng/L;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8±8.5)%、(26.2±6.4)%降低至(14.8±4.6)%、(20.4±7.3)%。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表明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安全可行,移植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血浆TNF-α、IFN-γ的变化,探讨炎症与慢性非瓣膜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45例住院患者分为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组(NVAF组)24例,对照组(非房颤组)21例。检测其血浆TNF-α、IFN-γ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VAF组TNF-α(0.08±0.04和0.10±0.02)、IFN—γ(0.10±0.02和0.13±0.02),(均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炎症反应参与慢性非瓣膜,22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房颤患者 (16例 )、非房颤窦性心律患者以下称非房颤患者 (2 8例 )及正常对照组 (17例 )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水平 ,比较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变化情况。结果 :房颤患者GPⅡb/Ⅲa测得值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 (P <0 .0 5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非房颤患者GPⅡb/Ⅲa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引起血小板激活 ,GPⅡb/Ⅲa高表达可能与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和定量核素心肌显像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49例)和对照组(33例)。骨髓细胞移植组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经造影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声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术后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组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由(43.3±5.5)%增加到(54.1±4.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CT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3±8.3)%、(26.1±6.5)%降低至(14.7±4.6)%、(20.2±7.1)%,前者比后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SPECT对干细胞移植的有效率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显微手术联合分泌BMP4的自体MSCs靶向BTSC治疗复发脑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联合分泌BMP4的自体MSCs靶向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术中瘤腔内安置Ommaya囊,术后2 W、4 W、6 W、8 W经由Ommaya囊行瘤腔内给予分泌BMP4的自体MSCs靶向BTSC治疗。随访6~18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无复发,无死亡;6个月复发3例,死亡1例,生存期明显延长。全部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联合分泌BMP4的自体MSCs靶向BTSC治疗复发脑胶质瘤安全显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体外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FCM)等方法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人类AML细胞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培养不同时间后不同浓度组雷公藤红素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CM检测结果显示,1 μmol/L以上浓度雷公藤红素作用不同时间,AML细胞均可出现凋亡现象,凋亡率明显高于不加药物的对照组(P<0.01)。结论 雷公藤红素对AML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年龄38~75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80~9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术后4周,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1,P〈0.05),余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患者乏力、腹胀开始减轻,食欲好转,术后4周腹水减轻。术中有1例因紧张进食少出现低血糖,经治疗后好转,余均未发现皮疹、发热、抽搐及出血等其它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好转,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内皮干祖细胞(EPC)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院自2003年6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和白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