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有无合并血栓形成进行分组,分为合并血栓组与无合并血栓组。将两组相关指标作比较,以分析合并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3%;平均血栓发生距离初诊时间为(24.00±1.50)月;合并血栓组患者的年龄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吸烟史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高血压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糖尿病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血脂异常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既往血栓病史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治疗次数占比率更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老年、以往曾有血栓史,以往曾合并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往多次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DC-CIK过继免疫+BDT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缓解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6例采取BDT方案治疗,研究组27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DC-CIK过继免疫治疗,观察比较2组疾病缓解率、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 从SLE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DC,加入0、5、1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24h后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FN-α、IL-6、TNF-α量,5d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减低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IFN-α、IL-6、TNF-α量,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SLE患者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够减弱SLE患者DC的功能,并抑制其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 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加入0、5、10、3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pDC分泌的IFN-α、IL-6、TNF-α量,5 d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降低pDC分泌的IFN-α、IL-6、TNF-α,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够降低pDC的功能,并抑制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triptolide on healthy volunteer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derive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s). Methods Healthy volunteers-derived pDCs were sor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n incubated with triptolide (0, 5, 10, 30 μg/L). After 24 hours, we detec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α, IL-6, TNF-α using ELISA. After 5 days, the cultrural cell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ning. Results Triptolide-treated pDCs secreted lower level of IFN-α,IL-6 ,TNF-α, triptolide could inhibit pDCs differentiation to DCs which displayed more immature morp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es than untreated-pDCs. Conclusion Triptolide could decreas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pDCs, inhibit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of pDCs.  相似文献   
6.
李月  张广迎  蒋引娣  刘接班  焦雯静 《癌症进展》2021,19(20):2122-2125
目的 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22例,感染发生率为36.67%,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1.82%;革兰阴性菌感染14例,占64.63%;真菌感染1例,占4.55%.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博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化疗周期、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住院时间均可能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而不同性别、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均可能不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化疗周期﹥5个、中心静脉置管时间﹥20天、有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2个、住院时间≥20天均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血流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