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分钟,再灌流7天内,动态观察背侧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光镜观察表明:海马各区对缺血的反应性不同,其中以 CA_1区锥体细胞对缺血最为敏感,并且 CA_1区神经元的损伤是迟发性的,再灌流4天后才出现大量神经元的坏死、消失,即“迟发性神经元死亡”(NDN)。电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流早期(1~2天),CA_1区神经细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增多。本实验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的海马损伤与脑组织其他区域神经元损伤不同。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8岁,因高血压病史10多年,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ECG示较长PR间期(0.46s)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各腔室不大,左室舒张径35mm,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示:E峰和A峰融合,舒张期二尖瓣返流明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给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调整适当AV间期后,临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较长PR间期I度房室阻滞、且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似可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相似文献   
3.
β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塞及梗塞后心性猝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心肌梗塞(MI)后应用β阻滞剂可防止缺血并发症及心性猝死从而降低总死亡率。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0%死于心性猝死,美国每年约有30~40万人死于心性猝死。急性缺血后所致的心室纤维性颤动(VF)是猝死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VF发生前无任何先兆症状。为降低心性猝死率,应采取以下三条措施:(1)识别高危猝死患者;(2)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3)除非有禁忌症,高危患者均应给予有效的治疗。近20年来的资料表明,动脉血管重建术,β阻滞剂、阿斯匹林、溶栓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降低缺血性心…  相似文献   
4.
几种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及其联合用药对各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方法 :监测对比 3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后偶测血压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运动血压的变化。结果 :各药均可降低偶测血压至正常范围。对运动血压的影响为 :①对 1级高血压患者 ,硝苯地平不能降低运动中最高舒张压 ,其余 3药均可降低运动中和恢复期血压。②对 2级高血压患者 ,硝苯地平不能降低运动中最高舒张压和恢复期血压 ,其他 3药及联合用药均能降低运动中和恢复期血压。③ 5 4 .5 %的 3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仍为运动高血压。结论 :偶测血压的降低不能代表运动血压正常 ,应选择长效降压制剂治疗运动中和恢复期过高的血压反应 ,对 3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药物剂量并避免激烈运动。  相似文献   
5.
071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的射频消融[ChangAC等;PACE,1994.17:65(英文)]由于永久起搏器对电磁干扰较敏感,所以心脏内射频消融电能可能影响永久起搏器的功能。随着导管消融应用日益广泛,探讨射频能量对永久起搏器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  相似文献   
6.
索他洛尔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CAST)研究表明 , 类抗心律失常药 (氟卡胺、恩卡胺和莫雷西嗪 )虽然能抑制心肌梗死 (MI)后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 ,但却使治疗组死亡率较安慰剂组增高。CAST研究之后 ,临床医生将兴趣转向了 类药物的研究 ,主要集中选用了胺碘酮和索他洛尔与其它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对比研究。本文就索他洛尔 (施太可 )近年来在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1 电生理和药理作用索他洛尔是左旋和右旋盐酸索他洛尔的外消旋混合物 ,左旋异构体具有 类 (β阻滞 )和 类抗心律失常双重作用 ,右旋异构体主要起 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1]…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8岁,因高血压病史10多年,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ECG示较长PR间期(0.46s)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各腔室不大,左室舒张径35mm,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示:E峰和A峰融合,舒张期二尖瓣返流明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给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调整适当AV间期后,临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较长PR间期I度房室阻滞、且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似可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相似文献   
8.
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通过与Amplatzer封堵器临床疗效比较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的效果。方法 选择 6 0例ASD患者 ,男 2 2例 ,女 38例 ,年龄 3~ 5 6岁。采用配对方式分两组 ,介入治疗与随访由同一组医师负责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操作难易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显著下降 ,两组间即刻残余分流、封堵器回收再放置、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国产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技术要求相似 ,均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安全等优点 ,但两种封堵器价格差异显著 ,从经济角度考虑 ,条件合适时应选择国产封堵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麻醉手术过程中液体治疗与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0例高血压Ⅱ期的择期手术老年病人,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其分为Ⅰ组(45例)和Ⅱ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吸入加静脉全麻,两组病人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分别按3∶1的比例输注勃脉力-A和琥珀酰明胶,Ⅰ组病人在麻醉开始前输入液体1 200 mL,后以15 mL/(kg.h)的速度补液;Ⅱ组病人在麻醉开始前输入液体600 mL,后以10 mL/(kg.h)的速度补液.两组病人均以先晶体后胶体的顺序进行.并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前10 min(T1)、手术开始后1 h(T2)、结束前30 min(T3)和拔管后30 min(T4)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变异率(HRV)以及血压、CVP、SPO2、PETCO2、尿量、失血量等各相指标.结果(1)病人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Ⅱ组病人各时间点输液量均比Ⅰ组病人显著性的低(P<0.01),尿量在T2比Ⅰ组病人低(P<0.05),在T3、T4显著性降低(P<0.01);(3)血压与麻醉前比较,Ⅱ组病人各时间点有降低(P<0.05);组间比较,Ⅰ组病人的收缩压在T1~T3各时间点均比Ⅱ组病人显著性高(P<0.01),T4时间点高,舒张压在T1时间点高(P<0.05);(4)心率变异性,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两组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均有降低(P<0.05),组间比较,Ⅱ组的代表交感兴奋性占优势的指标的变化较Ⅰ组的大(P<0.01).结论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下,术中输注适量的液体有利于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术中和术后交感神经活性、维护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和自主神经总张力,以及机体循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改变全麻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对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术前血气分析值正常,心功能~级非心脏手术年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后,通过调整呼吸频率改变PETCO2,随机分为:A组PETCO2维持25~30mmHg;B组PETCO231~35mmHg;C组PETCO236~45mmHg,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全麻期间调控PETCO2后对HRV的影响,记录、分析和比较各组麻醉前、气管插管PETCO2水平稳定后15min、插管后60min、插管后120min、插管后180min(PETCO2恢复至36~45mmHg)5个时段的短时程频域指标。结果:以麻醉前相比,3组患者气管插管后所有时段TP、LF、HF均显著降低(P<0.05);麻醉前及气管插管PETCO2水平稳定后15min,3组组间HRV各指标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插管后60min、120min,A、B两组LF与LF/HF降低明显(P<0.05),表明交感神经受抑制较迷走神经明显;且A组LF与LF/HF降低非常显著(P<0.01),表明A组交感神经受抑制较为明显;C组LF/HF较A、B两组增加(P<0.05),表明交感节律增加;气管插管后180min3组组间HRV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期间维持适当过度通气有利于降低全麻老年患者手术期间交感神经活性,对于维护心脏自主神经的张力、均衡性及机体循环系统的稳定也许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