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2和17(Th1、Th2和Th17)的分布特点。方法共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和重度狭窄亚组(各6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5.76±1.81)%对(3.54±0.29)%,P=0.000;(0.36±0.13)%对(0.18±0.03)%,P=0.000]。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亚组患者外周血Th1[(4.56±0.55)%、(4.88±0.42)%和(7.83±1.69)%,P=0.000]和Th17[(0.23±0.04)%、(0.34±0.02)%和(0.50±0.09)%,P=0.000]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狭窄亚组Th1(P=0.001,0.001)和Th17(P=0.000,0.001)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和中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仅Th17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P=0.000)。结论 Th1和Th17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剂型以皮下或肌内注射为主,存在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应用不方便等缺点,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5种新型多发性硬化口服药物克拉屈滨、芬戈莫德、特立氟胺、拉喹莫德和富马酸二甲酯业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期待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周官恩  安中平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97-797,F0003
<正>例1.男,68岁。主因眩晕、恶心、呕吐2 d于2008年2月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d休息时出现眩晕,并出现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当地医院给予止呕药物,且出现走路不稳,行头CT检查示:脑干、双侧基底节、右侧小脑梗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脑梗死收入院。既往2个月前患带状疱疹,低热,体温37.2~37.4℃。入院后查左眼内收位,外展不全,颈项强直四横指,入院后第2天查MR示;左基底节异常信号,考虑软化灶,右侧小脑软化灶。腰穿CSF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临床表现,总结其发病特点。方法与结果共3例经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抗NMDAR脑炎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3~34岁,平均33.3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2例),精神异常(3例),言语障碍(3例),运动异常(1例)或幻觉(1例);MRI显示脑回肿胀、颞叶异常信号或脱髓鞘改变;脑电图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脑脊液白细胞计数(3例)和蛋白定量(2例)升高。均经甲泼尼龙和免疫球蛋白治疗痊愈。结论抗NMDAR脑炎是一种严重但可治性疾病,是临床上可以鉴别且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抗NMDAR脑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1019例脑梗死OCSP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 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分为TACI、PACI、POCI和LACI,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 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TACI占4.3%、PACI占54.2%、POCI占29.4%、LACI占12.1%,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1次之.复发与分型有明显相关.结论 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NF-κB与脑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转录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于1986年被发现,因其能与免疫球蛋白-i链基因上的增强子结合,故得此名。起初人们认为NF-κB仅在B细胞中表达,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细胞中都有其存在.在神经系统中,NF-κB广泛分布于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静息状态下,NF-κB与其抑制因子IκB(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结合成复合物存在于细胞浆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9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对照组低,平均血流速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1(ET-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一氧化氮(N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RP、Hcy、ET-1水平均比对照组低,NO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可提高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患者的认知损伤特点,并提出基于研究证据的护理对策.方法 88例卒中后CIND患者及38例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等神经心理量表检测.结果 460例脑卒中患者中,CIND为88例,发生率19.13%;CIND组MoCA量表总分(20.20±3.37)分,对照组(26.63±0.91)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IND组在MoCA量表的亚项一视空间与执行、命名、注意与计算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7个认知域的得分均较对照组低(P<0.01);MoCA总分与各亚项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除定向力、命名能力2项外,其他5个亚项与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依次为延迟记忆、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注意与计算力、抽象思维.结论 卒中患者CIND存在较高的发生率,表现为多项认知域的联合受损,其中延迟记忆、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注意与计算力、抽象思维可能是早期损害较为明显的认知域.护理人员应结合其特点,制定有效地干预和施行方案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onga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ACO)2h、再灌注6h、24h、72h的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三七三醇皂苷组。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和ICAM-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利用TTC染色法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三七三醇皂苷组大鼠再灌注72h时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6h、24h、72h各时间点IL-1β和ICAM-1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亦明显减少。结论三七三醇皂苷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在帕金森病(PD)黑质代谢变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PD患者56例和正常对照3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黑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PD患者和对照组黑质的NAA/Cr、Cho/Cr和NAA/Cho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D患者的^1H MRS结果与UPDRS评分、H&Y分级和病程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目前的^1H MRS技术尚不能精准地反应PD患者黑质的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