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黄丹平  巩迪  许诺  黄一丹  赖兆光 《眼科》2009,18(6):391-394
目的探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在义眼座暴露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间,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的10例(10眼)义眼座暴露患者。方法采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行义眼座暴露修补联合结膜囊成形术。主要指标术后结膜愈合情况,术后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结膜愈合好,无发生义眼座再次暴露,植片无收缩、感染、排异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植片均被结膜覆盖,结膜囊大小深度合适,并成功戴义眼。结论采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行义眼座暴露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单眼鼻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根据术前3d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It)、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筛选出三项指标均异常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A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B组)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另选择三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25例(2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D组).术后3个月行BUT、SIt、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3个月BUT分别为(9.8±1.5)s、(9.6±1.9)s和(10.2±1.5)s,与术前(6.7±1.3)s、(6.2±1.0)s、(6.6±1.3)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组术后3个月BUT为(13.8±1.1)s,与术前(14.1±1.0)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术后3个月SIt、结膜杯状细胞计数较术前提高或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组术前SIt、结膜杯状细胞计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O.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对眼表损伤有修复作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的眼表临床症状、泪膜功能与印迹细胞学改变,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39例(78眼)TAO患者与30例(60眼)正常人,记录眼表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膜印迹细胞学光镜检查分级,TAO患者记录疾病病程、临床活动性评分,计算眼表损害分值,测量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上睑迟落、眼睑闭合不全程度.[结果]35例TAO患者出现眼表损害相关症状,病例组较正常对照组眼表症状评分增高(TAO:3.0±1.8,对照组:0.2±0.4,P<0.01),泪膜破裂时间(s)缩短(TAO:5.7±2.8,对照组:11.8±2.9,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TAO:1.9±1.6,对照组:0.4±0.5,P<0.01),基础泪液分泌(mm/5 min)减少(TAO:6±3,对照组:14.1±2.8,P<0.01).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病例组中28眼(35.9%)为0级,26眼(33.3%)为1级,18眼(23.1%)为2级,6眼(7.69%)为3级;对照组22眼(73.3%)为0级,6眼(20.O%)为1级,2眼(6.67%)为2级(P<0.01).TAO患者眼表损害分值与泪液基础分泌量呈负相关(r=0.29,P=0.04),与临床活动性评分、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呈正相关(r1=0.67,P1<0.01;r2=0.41,P1<0.01;r3=0.35,P3=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临床活动性评分、眼球突出度与睑裂高度是TAO患者眼表损害的危险因素(Rad2=0.928,P<0.01).[结论]TAO患者眼表损害不但与眼球暴露因素增多、基础泪液分泌减少有关,炎症本身也参与了TAO的眼表损害.TAO临床活动性、睑裂高度和眼球突出度是导致TAO患者眼表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大小、透明性等常用临床评估指标,分析其与翼状胬肉眼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0年5月至7月,在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初发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5例(71眼),其中男性26例(32眼),女性29例(39眼);记录翼状胬肉的大小(mm2)、生长时间(年) 、 透明性(T1~3级)。行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记录翼状胬肉患者的结膜杯状细胞计数(个/视野)及上皮形态改变级别(0~3级),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相关系数。【结果】55例患者的翼状胬肉大小为12.25~29.75mm2,平均(20±3.9)mm2;胬肉生长时间3~13年,平均(8±3)年;胬肉透明性T1级4只眼,T2级37只眼,T3级30只眼;杯状细胞密度计数24.57~55.80个/视野,平均(39.7±8.4)个/视野;结膜上皮细胞形态0级14只眼,1级29只眼,2级28只眼分别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翼状胬肉患者眼表损害程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大小与结膜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分级均未呈现相关性(r =-0.006, 0.129; P>0.05);翼状胬肉透明性与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改变呈现有相关性(r =-0.706, 0.782;P<0.01);翼状胬肉生长时间与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76, 0.119; P>0.05)。【结论】 翼状胬肉透明性与其眼表损害呈现相关性,透明性越差其眼表损害程度越大。可通过观察翼状胬肉的透明性,估计患者的眼表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5.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免疫介导炎症损伤为发病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累及眼部,表现为干眼症;治疗此类型的干眼症可根据其发病机制,采取适当的措施。目前,药物治疗可选择的药物较多,不同药物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现对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干眼症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