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联合中成药应用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63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B 2组。A组治疗采用视网膜光凝联合中成药,B组单用中成药。结果 A组43例患者中,显效11例(25.58%),有效21例(48.83%),无效11例(25.58%),总有效率74.41%。B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例(20%),有效7例(35%),无效9例(45%);总有效率55%。结论视网膜光凝联合中成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较单用中成药疗效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274 例(546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成A组(≤-3.0D),B组(-3.0~-6.0 D), C组(>-6.0 D),记录LASIK术前、术后3个月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眼压差与CCT差、术前CCT、屈光度、年龄、眼别、性别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眼压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AB=0.014,PBC=0.000,PAC=0.000),相关分析显示眼压差与术前CCT、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0),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性别与左右眼之间眼压差无显著性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最优方程:Y=-0.068+0.21X1+0.018X2.Y为手术前后眼压差(mmHg),X1为切削深度(μm),X^2为术前角膜厚度(μm).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降低与切削深度、术前CCT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38例眼睑痉挛患者的治疗,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疗效.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A型肉毒毒素分别注射于上下眼睑,有残存痉挛的可以在2周后重复注射.结果 38例(40只眼)患者均于注射后1~2 d内症状开始缓解,1~2周明显好转.其中,完全缓解16例(17只眼);明显缓解19例(20 只眼);部分缓解2例(2只眼).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痉挛简单易行、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但是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4.
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儿时期,又名婴儿型血管瘤.新生儿发生率为1%~2%,多数患者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内,随后3个月增长较快.原发于眼睑皮肤者,1~2个月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颊部.本病有自发消退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的关系。方法:AION患者65例组成AION组,70例非AION患者组成对照组。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AION组及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状况,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s )、维生素 B12及叶酸水平。对比分析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血浆Hcys、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结果:AION组有56例(86%)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照组为43例(61%)。 AION组有59例(91%)血浆Hcys水平升高,对照组为38例(54%)。 AION组有37例(57%)血浆维生素 B12水平下降,对照组为43例(61%)。 AION组有54例(83%)血浆叶酸水平降低,对照组为32例(46%)。 AION组及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P=0.001)、血浆 Hcys 水平( P=0.0005)及叶酸水平( P=0.0006)差异显著,维生素B12水平无差异( P=0.07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 OR=1.312,95%CI:0.927~1.772)及血中高Hcys水平( OR=2.378,95%CI:1.479~3.821)是AION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中高水平的Hcys与AION的发生密切相关,控制这些与血栓有关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AION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检影的影像特征,评价检影对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意义和价值,为早期诊断圆锥角膜提供客观依据。对角膜屈光术前病人进行严格筛选,提高手术的预测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确诊为圆锥角膜30例(60只眼)患者的检影表现、裂隙灯显微镜表现、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厚度和临床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复性近视散光(非圆锥角膜)患者30例(60只眼)进行同样的检查,比较2组之间检影表现、裂隙灯显微镜表现、角膜地形图的差异。结果 30例(60眼)早期圆锥角膜患者中,裂隙灯检查异常(F氏环,Vogit线和M氏征)18眼(30%),裂隙灯检查无异常42眼(70%)。异常18眼中15(83.3%)眼加镜片中和前为冲突状旋涡式,加镜片中和后影动中间为逆动,周围暗影,再周围环形亮区、顺动,中间逆动影不能中和;3(16.7%)眼表现为影动慢、暗,中间为圆形暗影,周边顺动,不能完全中和。裂隙灯检查无异常的42眼中,影动为剪刀状(剪刀中心为暗影)者18眼(42.9%),涡轮状者18眼(42.9%),完全中和者6眼(14.2%)。60眼中,影动为剪刀状者18眼(30%),涡轮状者33眼(55%),完全中和者6眼(10%),其他3眼(5%)。角膜曲率<48D的23例,48D~52D的5例,>52D的7例。角膜散光1D~3D的8例,3D~5D的24例,>5D的3例。复性近视散光(非圆锥角膜)患者30例(60只眼)中,冲突状漩涡式(涡轮状)0例,剪刀影2例4眼(6.7%),其余均完全中和。与正常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的检影影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圆锥角膜检影表现特殊,与角膜地形图结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及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屈光性晶体更换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8月于该院行表麻下屈光性晶体更换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80眼)患者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性提高,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表麻下屈光性晶体更换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矫正屈光度范围广、视力恢复快、疗效稳定、比较经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近视眼经氩激光光凝后行LASIK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20例LASIK治疗的近视眼中合并有近视性眼底周边退行性病变28例(40眼),先行氩激光光凝术1m以后,再行LASIK治疗。经2y术后随访,对术后视力和眼底周边部退行性病变进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半年到一年后均趋于稳定(p>0.05),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2)视网膜周边退行性病变比LASIK术前无显著性进展和演化的趋势(p>0.05),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氩激光光凝术后的LASIK近视1治疗疗效确切,消除了因LASIK术后继发网脱的风险性,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incisionlenticule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5月至11月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数≤ -6.00D)60例(119眼),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59眼,B组60眼)。A组施行SMILE,B组施行Fs-LASIK,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图像采集,记录角膜后表面Diff值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提高,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A、B两组屈光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后表面Diff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其中A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7±0.001)mm和(0.059±0.001)mm(P<0.05);B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9±0.001)mm和(0.054±0.002)mm(P<0.05),但A、B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加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均安全有效,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部分前移,其远期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病原学特征及术前用药效果.方法 对230例(450只眼)LASIK、LASEK患者于术前用药前和用药后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 450只眼用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有240只眼(占53.33%)培养出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8只眼(占57.5%),棒状杆菌73只眼(占30.78%),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共20只眼(占8.33%),溶血链球菌9只眼(占3.75%).用药后341只眼中有6只眼(占1.76%)培养出细菌,为微球菌.所培养出的细菌均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术后均未感染.结论 准分子手术患者术前有必要局部滴用有效的抗生素滴眼液清洁结膜囊以预防术后感,增加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