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 d,实验前暗适应36 h,分别于光照3,6,9,12,15和18 h,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应用CIAS-1 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见视网膜出现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现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透射电镜观察见核染色质浓集,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色素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观察可见光引起的细胞凋亡和维生素C(Vc)对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色素兔的RPE细胞,可见光照射造成其凋亡。观察不同剂量的Vc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细胞凋亡是否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可见光照射可引发色素兔RPE细胞的光损伤,其性质为凋亡;Vc对这种损伤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与其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可见光对色素兔RPE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Vc可以减少光照引起的RPE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生素C(Vit C)对光照后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色素兔的RPE细胞,用可见光照射造成其凋亡。观察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Vit C)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兔RPE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色素兔RPE细胞经可见光照射后细胞内Bcl-2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数量与Vit C剂量呈正相关。结论Vit C可以增加光照后兔RPE细胞Bcl-2的表达,它可能起到抑制光损伤、减少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01收治的再次肾移植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析影响存活率的因素.首次移植肾失功的原因包括排斥反应17例,输尿管梗阻1例,血栓形成3例(肾动脉、肾静脉、肾内静脉各1例).再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76%/62%,76%/53%和59%/42%.使用和未用抗体诱导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33%,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67%和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超过40岁及距离首次肾移植的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均与1年肾生存率无关(P>0.05).21例患者中发生排斥反应11例次,发生率52%.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4%,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阳性,分别为10%,15%和22%,立即切除移植肾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排斥反应8例次,发生率38%,经过激素冲击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6例,发生率29%,其中4例经血液透析后肾功恢复.受者年龄和距离首次移植时间与移植肾存活率不存在明确关系,采用抗体诱导治疗和选择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受者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移植后用药应选择肝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当首次移植肾完全失功时为避免出现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应切除失功肾.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炎指前列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急、慢性炎症,是中青年男性的多发病.它虽然不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例如会阴、小腹部或胀或痛,阴囊部多汗,以及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夜尿频多、大小便时尿道口可见乳白色分泌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早泄发生情况,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与早泄的内在联系.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23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通过调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是否伴发早泄,研究慢性前列腺炎与早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3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 NIH-CPSI)评分和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分表(CISFPE)评分由轻至重比例呈递减分布.年龄≤30岁患者和年龄31~50岁患者与年龄≥51岁患者早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45/97)和41.8%(41/98)比28.9%(11/38),P<0.01].共有97例伴发早泄,发病率为41.6%(97/233).相关分析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与早泄有明显相关性(x2=35.99,P<0.01).结论 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过程中,应重视和评估患者的性功能状况并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治疗早泄的过程中也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前列腺炎的症状,同时予以治疗,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对下尿路症状(LUTS)并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疗效。方法:严格按照人组条件选择LUTS并ED患者80例,分别应用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IIEF-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坦索罗辛组IIEF-5、IPSS、QOL三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非那雄胺组IPSS和QOI.明显好转。结论:与非那雄胺相比,坦索罗辛对LUTS并ED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学与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35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DGF患者的临床资料。DGF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20例,急性排斥反应(AR)8例,免疫抑制剂毒性肾损害4例,输尿管梗阻2例,尿漏1例。血液透析治疗24例,外科手术3例。结果34例DGF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AR所致DGF最终切除移植肾,恢复规律血液透析。结论ATN和AR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因素;术前严格配型、合理筛选受者及保证供肾质量等是防治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220例依所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PVP(PVP组)和TUVP(TUVP组),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2组上述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VP手术操作时间短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PVP组术中出血量少、拔除尿管早,优于TUVP(P<0.05)。术后随访6个月,2组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最大尿流率疗效相近。TUVP组术后血尿发生率较PVP组高。结论:与TUVP相比,PVP治疗BPH近期疗效相似,且具有手术过程安全、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治疗BPH安全有效的理想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0.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可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3月的209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47例术后发生DGF的患者作为研究组(DGF组),同期162例未发生DG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对热缺血时间≥10min,术中、术后早期低血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神经钙调素抑制剂(CNI)肾毒性,急性排斥反应(AR),12h≤冷缺血时间≤24h,性别,年龄≥50岁,术前透析方式,移植次数,HLA配型,术后早期尿瘘、输尿管梗阻,术前输血,术前肝炎病毒感染等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经单因素分析后确定为DGF危险因素者用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各个因素的相对危险度。结果DGF发生率为22.5%(47/209)。2例AR引起者及1例移植肾静脉血栓引起者切除移植肾,其余均恢复正常。与DGF相关的危险因素按其相关度递减依次为ATN,CNI肾毒性,术中、术后早期低血压,AR,热缺血时间≥10min。多因素分析显示,AR,ATN,CNI肾毒性,术中、术后早期低血压等4个因素与DGF密切相关。结论充分了解肾移植全过程中DGF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利于临床避免或弱化这些因素的影响,降低DG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