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反应率与精液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精子顶体反应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180例男性患者的精液标本,采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发生顶体反应(AR),按照顶体反应值,分AR>3%、AR≤3%两组,对AR与各项精液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间精子活动力、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总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精子正常形态率与精浆抗精子抗体(antisperm antibody,AsAb)差异显著(P<0.05)。结论精子顶体反应与精子质量有关,是相对独立的男性不育因素,是男性生育能力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和诱发顶体反应与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对相同促排方案的151个IUI周期的患者进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FI)和钙离子载体激发顶体反应(ARIC)检测,分析精子DNA完整性和诱发顶体反应与AIH-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妊娠组DFI%为(20.6±9.5)%,非妊娠组为(31.5±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DFI%≤30%和DFI%30%两组,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4.0%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ARIC%为(14.1±4.6)%,非妊娠组为(8.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ARIC%≥10%和ARIC%10%两组,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8.6%和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DFI%和ARIC%与AIH-IUI临床妊娠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少弱畸精子症患者精液精子、梗阻性无精子症(OA)患者睾丸精子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睾丸精子行ICSI,观察3种不同来源精子的受精率、种植率和妊娠率.OA和NOA患者均采用睾丸精子抽吸术获取睾丸精子.方法 本文回顾了本院2007至2010年就诊的934对夫妇行ICSI,包括用精液精子ICSI 619对夫妇,OA 268对夫妇,NOA 47对夫妇.3组分别有569对、237对和42对夫妇进行胚胎移植.结果 重度少弱畸精子症、OA和NOA组的男女双方年龄、Gn平均用量和平均成熟卵泡数无明显差异.少弱畸精子症和OA组平均正常受精卵子数和种植率,两组的临床妊娠率也没有明显差异.NOA组正常受精卵子数和种植率与少弱畸精子症和OA组均有明显差异.在三组移植胚胎数没有差异的情况下,NOA组的临床妊娠率也明显低于少弱畸精子症和OA组.结论 本文说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精子行ICSI的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劣于精液精子和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精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10~12)×106,C:(13~15)×1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于8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10~12)×106,C:(13~15)×1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于8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子 DNA 碎片化指数(DFI)与精子正常形态率、诱发顶体反应率等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估男性生育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87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液标本,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分析精液常规参数;运用 Diff -Quick 染色法分析精子形态,严格参照《WHO 人类精液检验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标准;采用钙离子载体 A23187诱导精子发生顶体反应(AR);采用 SCD 法检测精子DNA 碎片化程度。按 DFI 值分为 DFI≤30%和 DFI >30%两组,对 DFI 与各项精液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精子总活动率、前向运动率、正常形态率和顶体反应率随 DFI 值的升高逐渐减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FI 与精子总活动率、前向运动率、正常形态率以及诱发顶体反应率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精液量无显著相关。结论精子 DNA 损伤可导致精子前向运动力下降、形态学异常和诱发 AR%降低,精子 DFI 是评估男性生育力的一个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 10~12)×106,C:(13~15)×1 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干8 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 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 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不同程度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并与正常生育期女性血清AMH水平比较,以探讨PID患者AMH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女性67例为对照组,轻中度PID患者121例、重度PID患者34例为观察组,各组再按年龄分为5组:<25岁A组、26~30岁B组,31~35岁C组、36~40岁D组、>40岁E组。ELISA法检测血清AMH水平并分析各组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规律及表达差异。结果轻中度PID患者血清AMH平均(4.48±0.36)ng/m L,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2,P<0.01),即AMH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A组、B组均值与C组、D组、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A、B、C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PID患者血清AMH平均(2.12±0.26)ng/m L,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8,P<0.05),AMH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幅度不大,但40岁后女性AMH骤降;E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清AMH平均(3.91±0.51)ng/m L,与年龄呈负相关(r=-0.742,P<0.01),即AMH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E组与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与C、D、E组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重度PID患者与轻中度PID患者、对照组血清AMH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PID患者和正常生育期女性血清AMH水平的重要因素,重度PID患者与轻中度PID患者、正常女性血清AMH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差异;轻中度PID患者血清AMH水平可参照正常生育期女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子优化处理后孵育时间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相同促排卵方案的191个AIH-IUI周期,男方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优化处理后,将孵育时间分为0~19、20~39、40~59、60~80 min 4组;根据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C)分为(0~9)×106、(10~20)×106、(21~30)×106、>30×1064组,分析孵育时间和优化处理后TPMC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并对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孵育时间、优化处理后TPMC与临床妊娠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孵育时间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2.7%、18.3%、11.4%、9.1%,孵育20~39 min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5);优化处理后4组TPMC临床妊娠率分别为0%、16.7%、11.4%、8.3%,(10~20)×106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的增加会导致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OR 0.89,95%CI 0.83~0.94),而孵育时间20~39 min(OR 2.11,95%CI 1.34~3.13)和处理后TPMC(10~20)×106(OR 2.06,95%CI 1.32~3.46)均可显著增加临床妊娠率。结论:精子优化处理后的孵育时间是AIH-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