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8例伴有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控制训练、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和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2组患者均训练6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FDA)、最长声时(MPT)测定、最大数数能力(MCA)测定和肺功能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训练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DA评分(8个项目)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中除呼吸项目其余7个项目评分较训练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FDA评分中呼吸、唇的运动、软腭运动、喉的运动、舌的运动和言语6个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0.05);2组患者MPT和MCA值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MPT和MCA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FVC、PEF和MIP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仅FV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改善言语与呼吸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后患者需要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其中恢复步行功能、改善步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而以足下垂和足内翻为主要表现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足廓清障碍,采用代偿策略(髋部提升或拱起),典型表现是"跨域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目标的达成。目前学术界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病理机制的观点比较统一,总结概括为卒中后中枢神经损害,高级中枢交互抑制低级中枢的作用减弱,原始反射相对增强,神经肌肉通  相似文献   
3.
非特异性腰背痛为临床常见病,常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身心障碍,常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随着相关研究的陆续开展,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病理机制得到了阐释。针对其功能障碍的深入分析,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相关研究发现,呼吸与腰背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呼吸训练可激活躯干深层稳定肌,建立适当的腹内压力;还可通过改善本体感觉,促进运动控制,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此外,呼吸还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问题。中国传统功法历来重视呼吸吐纳,六字诀作为代表性的呼吸导引功法,其对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呼吸入手,分析呼吸训练防治非特异性腰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可行性,丰富非特异性腰痛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接受康复训练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运动想象联合呼吸训练组(简称联合训练组)、呼吸训练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12周。呼吸训练组2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每次30 min,每日2次,每周10次,共12周。联合训练组26例患者在呼吸训练组基础上再行运动想象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每周10次,共12周。3组患者在训练前后均进行吸气肌功能与肺通气功能评定,测定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值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数据。[结果]在康复训练12周后,联合训练组与呼吸训练组的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训练组在改善FVC、MVV、FEV1指标方面优于呼吸训练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功能和肺通气功能,且运动想象联合呼吸训练和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和肺通气功能作用更佳,吸气肌功能和肺通气功能是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功能和肺通气功能,进而提高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建鹏  毕鸿雁  彭伟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48-1951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较多,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情绪及行为障碍、认知损害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神经康复介入可提高功能水平,减少继发损害,改善生存质量。目前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发展迅速,许多全新的康复干预理念得到应用。基于神经生理学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BS)近年来引起康复学者的关注。NBS选取大脑皮层相关功能区为作用靶点,通过电、磁刺激引起相关神经生理学改变,实现改善功能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rTMS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产生感应电流,引起作用皮质区域神经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变化,促进皮质代谢和脑功能改善。tDCS将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通过电极作用于目标皮质区域颅骨上方,进而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生理活动,诱发脑功能良性改变。虽然二者具体刺激模式稍有差异,但都是通过微观作用实现大脑功能的整体改善,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特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NBS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康复中,已成为临床康复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目前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较深入,临床应用研究已陆续开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NBS相关研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多系统萎缩(MSA)常并发复杂的临床症状,是一种进行性的致死性疾病。多系统萎缩的康复目标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期。中医药在多系统萎缩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笔者认为脑肾轴理论的建立为多系统萎缩中医康复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思路。脑肾轴是由脑、肾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路组成的功能复合体,脑肾轴调节机体整体活动,其功能正常与否与多系统萎缩的康复效果密切相关。从脑肾轴理论、多系统萎缩病因病机探讨、脑肾轴理论对多系统萎缩的中医证候分析、脑肾轴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康复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多系统萎缩的中医康复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膀胱(NB)是脊髓损伤(SC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膀胱功能训练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的重点。本文归纳了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用的康复手段,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疼痛是痛觉、情感和意识的结合,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于2020年5月将其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慢性腰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通常持续3个月以上,患者除了腰背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以外,易合并情绪调节障碍及认知行为障碍等,导致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及其他异常表现,损害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而以上CLBP患者身心功能障碍的出现以及病程的迁延漫长,与其大脑相关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  相似文献   
9.
<正>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病理学机制为神经胶质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广泛、异常聚集形成嗜酸性包涵体,阻碍突触末梢神经递质释放,影响神经信号传导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病变主要为纹状体及黑质体变性,下橄榄体、脑桥、小脑、壳核萎缩等。临床表现以自主神经功能失常、帕金森样表现、共济失调等症状为主,其中自主神经症状如体位性低血压、泌尿生殖障碍、呼吸障碍等是MSA诊断的必要条件[1]。MSA起病隐匿,呈进展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为临床常见病,常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身心障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通常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随着相关研究的陆续开展,呼吸与腰背痛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到很好阐释。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呼吸训练可激活躯干深层稳定肌,建立适当的腹内压力,改善本体感觉,促进运动控制,从而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此外呼吸训练还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问题。六字诀作为代表性的呼吸导引功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局部症状及整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了呼吸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沿革,并分析其防治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可行性,以丰富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