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比较其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分布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门诊全麻下行口腔治疗术的患儿110例,其中男72例(65.5%),女38例(34.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An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患儿年龄分为2组:幼儿组(1~3岁)58例、学龄前组(4~6岁)52例。查询术后24 h电话随访记录,汇总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有无哭闹、牙痛、口腔不适、情绪不稳、发热、嗜睡、牙龈渗血、口唇红肿、流涎、张口呼吸以及患儿对看牙经历是否有恐惧记忆等,并比较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本研究中,62.7%的患儿有1种或以上不良反应上报,幼儿组和学龄前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2%和71.1%(P>0.05)。哭闹(41.3%)和对看牙经历有恐惧记忆(40.4%)分别为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幼儿组对看牙经历有恐惧记忆、情绪不稳易激惹发生率和牙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3.8%、6.9%和8.6%,均低于学龄前组(分别为40.4%、21.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儿组治疗牙数、拔牙数、牙髓治疗数分别为(11.5±2.9)颗、(1.6±1.4)颗、(5.3±3.3)颗,均低于学龄前组[分别为(13.3±3.5)颗、(3.2±1.1)颗、(7.5±4.1)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冠治疗颗数分别为(3.5±2.3)颗、(4.6±3.7)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的口腔治疗,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是肯定的。但是全麻术后不适,如哭闹、就医经历不良记忆和牙痛的发生率较高,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对于幼儿,应加强对其哭闹的安抚,学龄前患儿由于牙齿数量较多,牙齿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应着重加强围术期遗忘和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后疼痛大鼠切口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及其下游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表达的变化.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4只,体重200~250 g,建立大鼠术后疼痛模型.于术前1d、术后0.5,1,2,6,12h及1,2,3,5,7d测定术侧与非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MWT);于术前1d、术后2,8h、1,2,3,5,7d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肤切口组织TLR4、IL-1β、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术前比较,大鼠术侧术后0.5 h~5 dPMWT降低,术后2h术侧切口组织TLR4mRNA表达下调,之后逐渐升高,IL-1β、IL-6和TNF-αmRNA于术后2,8h、1,2,3,5d表达上调(P<0.05),非术侧P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侧PMWT术后6h最低,之后逐渐升高,术侧切口组织TLR4mRNA术后2d表达水平最高,IL-1β、IL-6和TNF-α mRNA分别于术后2h、1d、3d表达水平最高(P<0.05).TLR4、IL-1β、IL-6和TNF-αmRNA表达水平与术侧PMWT呈负相关(r=-0.501,-0.743,-0.893,-0.657,P<0.05),IL-1β、IL-6和TNF-αmRNA与TLR4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764,0.283,0.667,P<0.05). 结论 术后疼痛大鼠切口组织TLR4及其下游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 mRNA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术后疼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依伐布雷定在冠状动脉CT检查中控制心率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对符合条件随机对照研究经质量评估、数据提取,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观察1298例,治疗组765例,对照组533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依伐布雷定可以明显减慢心率(MD=-8.92,95%CI:-10.24~-7.59,P0.0001);依伐布雷定减慢心率作用较β受体阻滞剂更为明显(MD=-5.16,95%CI:-8.54~-1.78,P=0.003);两种剂量(10 mg和15 mg)间减慢心率无明显区别(MD=4.87,95%CI:-5.81~15.55,P=0.37)。与对照比较,依伐布雷定轻度升高收缩压;与β受体阻滞剂比较可以轻度升高舒张压。依伐布雷定达到目标心率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MD=3.78,95%CI:2.79~5.13,P0.0001),与β受体阻滞剂比较无明显区别。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光幻觉、视力模糊、闪光感,无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冠状动脉CT检查中,依伐布雷定(10~15mg)可以替代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用于的心率控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影响河西区二类疫苗接种量的多种因素。方法通过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反馈的信息及对现实工作及社会各因素的搜集。结果主客观原因造成二类苗接种人次下降2 1%。结论正确认识二类疫苗接种工作,让孩子得到更多保护。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本文主要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为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蠕动紊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据报道男女比例为2∽3:1。其治疗方法主要有空气灌肠、彩超下水压灌肠及手术治疗,笔者总结我科收治的120例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患儿给予手术治疗,现将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对人体作用广泛且复杂,是一种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其受体在多种组织细胞中都有分布,含量最多的器官为小肠、肾脏、甲状旁腺及骨骼,此外,心血管、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脏器也有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血清维生素D水平异常时,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等疾病,本文就维生素D水平、自噬、免疫调节及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邢娜  韩雪梅  刘爽 《吉林医学》2006,27(6):668-669
护理程序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活动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人是个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体。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是个开放系统,她每时每刻都在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情况、社会环境、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以及机体的反应和适应能力的不同,对健康问题反应亦有其个体差异,因此,在运用护理程序、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中,不但要按照不同疾病所产生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且还要根据其个体特性,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其所引起的心身反应进行周密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AS组(HLA-B27阳性48例,HLA-B27阴性12例)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者)血清中VEGF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RP水平。结果:HLA-B27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LA-B27阳性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HLA-B27阴性组(P<0.05);AS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EGF与C-R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371,P=0.001)。结论:VEGF是与AS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与C-RP联合测定可以有效的应用于AS辅助诊断和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探讨X线胸片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转归。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9例X线胸片呈大叶性肺炎改变、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的MPP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9例中学龄期以上发病223例(54.5%),婴幼儿期发病95例(23.2%)。病程长,以发热(88.3%)为主要表现, 胸片检查中359例(87.8%)单侧病变,225例(55.1%)合并肺外并发症,325例(79.4%)的患儿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 > 0.80 259例(63.3%),单核细胞比例 > 0.08 317例(77.5%),324例(83.7%)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体液培养共培养出阳性菌株162例,最常见的合并细菌感染种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合并细菌感染者单纯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联合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见效明显。 结论 临床需注意MPP胸片改变的多样性, 对于胸片呈大叶性改变、单纯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的MPP患儿,应高度警惕合并细菌感染,及时行相关病原学检查,联合用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