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2711例社区居民脑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人群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市周边地区的2个村子及社区40岁以上居民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调查项目:病史问卷、体格检查、血糖(空腹)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判断血管情况。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结果2 711例完成调查,其中男性922例,女性1 789例,检出有脑动脉狭窄者161例(5.9%)。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01例(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41例(1.5%),颅内外动脉均狭窄19例(0.7%)。随年龄增长,各组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而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却逐渐下降。结论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5.9%。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因年龄不同。年龄、收缩压异常及血糖异常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46岁,司机。因“突发头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12h”于2007年7月21日收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炎等病史,有长期抽烟、饮酒史,平素体健。入院前12h患者乘公交车时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及呕吐,视物旋转,身体不稳感,并伴有大汗。3h后又出现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发病时多表现为头晕、视力障碍、一过性意识障碍等症状[1,2],往往得不到患者及家属重视,易延误病情.本病易反复发作,死亡率较高.现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3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卒中发病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抽样调查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1337例,经颅多普勒检查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89例.在平均16.7个月时对所有人群进行电话及入户随访,调查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337例调查对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6.6%.其中颅内动脉狭窄5.8%、颅外动脉狭窄0.4%、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0.4%.平均16.7个月随访期内,无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密度分别为410.6、351.9/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无发生脑出血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之间脑梗死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OR=6.593,95%CI:1.712~25.390,P<0.01)、吸烟(OR=8.437,95%CI:2.327~30.598,P<0.01)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明确无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2799.6/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吸烟史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7岁.因全身皮疹8年,皮肤破溃加重1个月,经病理诊断"坏疽性脓皮病"于2004年11月人作者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入院前2年曾反复出现3次左侧肢体无力,均经头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并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2001年曾患心肌梗死及右侧挠神经炎.其姐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查体:皮肤检查:双下肢可见数块大小不等溃疡面,边缘清楚,水肿呈紫红色,中央部基底浸润,可见坏死组织,少许渗血,压痛明显,周边未见卫星灶;背、胸壁、下肢见片状疤痕,色素减退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序贯抗凝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58例患者,频繁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及进展性卒中30例,应用肝素抗凝等治疗后病情仍继续进展的,改用口服华法林抗凝,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痊愈24.1%;显效50%;好转17.3%,无效8.6%;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序贯抗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治愈、好转率高,后遗症少,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对所有患者行头部MRI(包括FLAIR及DWI序列)检查。脑白质病变采用ARWMC评分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①脑白质病变与年龄、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②年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红蛋白水平为偏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并探讨IS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患者84例,随访时间20.67(6~36)个月。依据头颈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是否发生ISR(狭窄率≥50%),并将患者分为ISR组22例和无ISR组6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为26.2%。ISR组椎动脉原始管径和支架管径均小于无ISR组[(3.92±0.54)mmvs (4.47±0.51)mm,P=0.000;(4.02±0.52)mmvs (4.43±0.59)mm,P=0.004];ISR组吸烟率高于无ISR组(77.3%vs 48.4%,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原始管径是影响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43,95%CI:0.106~0.555,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术后ISR发生率高,椎动脉原始管径小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