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能生物离子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病史在1周之内,既往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的10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治疗。②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指标:①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②神经功能缺陷程度。结果: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Vm分别为(76.72&;#177;7.23),(56.65&;#177;8.69),(48.74&;#177;8.82)cm/s,均较治疗前(63.44&;#177;9.83),(49.62&;#177;7.93),(41.84&;#177;5.97)cm/s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52,6.75,6.63,P&;lt;0.05);治疗组疗效评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进步(P&;lt;0.05)。结论:高能生物离子治疗脑梗死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是近年来提出的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累及胼胝体压部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压部(SCC)的卵圆形、条形病灶,可伴有双侧脑白质对称性弥漫性病变~([1,2]),一段时间后可完全消失。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病因主要包括感染、代谢紊乱、高原性脑水肿、癫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质Z(protein Z,PZ)水平及其内含子F第79位核苷酸(FG79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关系,为深入了解AIS发病机制、疾病的诊治等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7例AIS患者(AIS组)及87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PZ水平、FG79A基因型分布,采用Pearson分析PZ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分析PZ、FG79A基因型、等位基因与AIS中的关联性,并比较2组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PZ水平。 结果 AIS组血清PZ为(953.07±126.83)μg/L,低于对照组的(1 204.52±357.73)μg/L,t=6.179,P<0.001;血清PZ与发病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69,P<0.05);AIS组等位基因G频率(52.30%,91/174)高于对照组(35.06%,61/174),等位基因A频率(47.70,83/174)低于对照组(64.95%,113/174,均P<0.05);PZ、FG79A基因型AA及等位基因A与AIS相关(均P<0.05)。 结论 PZ在AIS患者中呈低表达,与AIS后神经缺损程度有关,FG79A基因型AA及等位基因A与AIS相关,并能影响PZ表达。   相似文献   
4.
认知功能减退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大脑的功能状态,SIRT1的激活是白藜芦醇发挥作用的关键。该文对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包括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增加脑血流量及自噬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荧光吞咽功能检查(VFSS)及预见性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VFSS检查及预见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功能变化、误吸风险、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口腔期、咽喉期、食管期VFSS检查评分(2.71±0.13分,2.61±0.13分,3.53±0.24分)高于对照组(2.26±0.10分,2.14±0.17分,2.97±0.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误吸风险率(6.12%)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64.23±5.05 g/L)、血红蛋白(120.28±15.54 g/L)、白蛋白(39.02±5.37 g/L)高于对照组(60.19±4.92 g/L,113.17±13.29 g/L,35.44±4.1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睡眠(26.72±5.11分)、疲劳(23.49±8.27分)、社会交往(21.11±6.39分)、心理健康(10.19±2.33分)、恐惧(12.65±4.19分)、语言交流(10.77±9.02分)、食物选择(13.90±2.26分)、心理负担(6.88±1.39分)、食欲(15.07±4.85分)、症状频率(8.56±1.76分)、进食时间(19.37±7.44分) SWAL-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0.91±8.25、38.29±7.11、42.35±6.86、20.47±5.83、24.60±6.55、22.83±9.34、20.78±3.61、16.43±2.77、22.27±3.91、15.68±2.80、26.59±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84%)高于对照组(6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FSS联合预见性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糖尿病(DM)防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含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DM住院患者182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一级预防知识调查问卷,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患者DM、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主要危险因素知晓率分别为34.6%,63.7%,46.7%,48.4%和17.6%;2182例患者中对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4.6%(63/182)、27.5%(50/182)和19.2%(35/1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是否医疗保险等因素对DM进行治疗和干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和是否医疗保险是患者接受降糖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DM患者对DM治疗认识不够,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和是否医疗保险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与早期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大脑半球部位脑卒中患者33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急性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18例)。所有患者发病5d内进行Hoher连续记录。[结果]动态监测发现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60ms、总频谱(TF)≤1500ms/Hz、高频谱(HF)≤600ms/Hz、低频谱(LF)≤1000ms/Hz是预测预后的界限值;上述指标低于界限值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高于界限值则提示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良好,其动态变化早于传统的GCS。[结论]监测HRV不仅可以反映植物神经平衡破坏情况,而且可以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血清蛋白标志。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快速评估急诊患者的止血过程,但其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工具目前数据有限。目的 探究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 0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TEG测量,并记录TEG的主要参数(R值,表示凝血反应时间;K值和α角,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率;MA值,表示最大振幅;LY30,表示血凝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观察结果为出血转化,次要观察结果为神经功能恶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40例患者中280例(13.7%)发生出血转化,24例(1.2%)发生神经功能恶化,9例(0.3%)同时出现以上2种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OR=1.335,95%CI(1.100,1.621),P=0.004〕和R值<5.0 min〔OR=1.689,95%CI(1.324,2.153),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有一定价值,且TEG中的R值<5.0 min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