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Gasdermin(GSDM)家族由6个重要分子组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焦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来不断有研究表明GSDM家族的表达失调参与多种癌症进程,然而GSDM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的表达、预后、功能和潜在机制研究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性的分析GSDM基因家族各成员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ONCOMINE、GEPIA2、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cBioPortal、TIMER 2.0、DiseaseMeth等多个数据库对GSDM家族分子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预后价值、功能富集、基因改变、免疫浸润相关性、甲基化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GSDM家族中仅DFNA5在胃癌中明显高表达,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升高2.479倍。DFNA5在TNM 2、3、4期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在肿瘤分级2、3级的表达明显升高。GSDM家族中仅DFNA5在胃癌中有预后价值,高表达的DFNA5提示较差的总生存期。GSDM家族中GSDMD的基因变异率最高(19%),GSDMA、GSDMB、GSDMC次之(14%),DFNA5(8%)和PJVK最低(6%)。在胃癌中筛选出186个GSDM相关的共表达基因,这些分子可能通过炎症细胞凋亡、趋化因子反应、急性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胃癌进程。多数GSDM家族成员的表达与CD4+ T细胞、CD8+ 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的浸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仅PJVK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浸润中呈负相关。GSDMA、GSDMD在胃癌组织中处于低甲基化水平。结论 GSDM家族成员在胃癌中存在表达及功能紊乱。GSDM家族特别是DFNA5分子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为开发新的胃癌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手术治疗的指征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伴PVTT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其中273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规则性或非规则性肝切除术(HR)+PVTT清除术(HR组),62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结果:HR组及TACE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46个月和5.6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7%,38.7%与12.1%、1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癌合并PVTT不是手术禁忌证,实施HR安全可行,但预后改善不明显,故要遵循个体化标准,慎重选择手术治疗。随着肝癌多学科协作(MDT)治疗及未来精准医学治疗模式的发展,以期能提高其整体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对人高侵袭潜能HCC细胞株3(human high metastatic liver cancer cells 3,HCCLM3)侵袭转移的影响,并且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100 μmol/L Fasudil作用于HCCLM3细胞,采 用肌动蛋白微丝荧光染色和侵袭小室实验观察HCCLM3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HCCLM3细胞经过处理后分为阴性对 照组、Fasudil作用组、BTBD7干扰组,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BTB/POZ结构域蛋白7(BR-C, ttk and bab/pox virus domain containing 7,BTBD7)、Ras同系物家族成员C(ras homolog family member C,RhoC)、Rho关联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hoassociated, coiled-coil 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酶谱分析法检测MMP2和 MMP9活性水平。BTBD7干扰组作为阳性对照。结果:Fasudil处理后HCCLM3侵袭运动能力下降,BTBD7,RhoC, ROCK2蛋白表达下调,MMP2和MMP9活性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Fasudil具 有干预BTBD7-ROCK2信号通路、抑制HCC侵袭转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核病多发家系中TAP1基因rs1135216和rs10571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结核病患病的关联,为结核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广东省结核病防治单位纳入结核病多发家庭患者,同病例组有血缘关系的作为家庭密切接触者,另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共413人纳入本次研究。采用家系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危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Hardy - 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各因素与结核病患病的关联。应用Haploview软件对两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构建。采用GMDR分析基因 - 基因、基因 - 环境交互作用对结核病患病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13名研究对象,其中结核病患者(TB)133人,健康对照者(HC)173人,家庭密切接触者(HHC)107人。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T - CC基因型是结核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在HHC组和HC组中,其患病风险分别是携带TT基因型的2.409倍(95%CI:1.377~4.214)和2.014倍(95%CI:1.249~3.247)。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C - T单体型可能是肺结核患病的保护因素。GMDR分析结果显示,基因 - 基因交互作用在TB组和HC组间的最优模型是rs1135216单因子模型(P<0.05,CVC = 10/10,TA = 0.579);基因 - 环境交互作用在TB组和HHC组中,最优模型为rs1135216位点、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四因子模型(P<0.05,CVC = 10/10,TA = 0.651);在TB组和HC组中,最优模型为rs1135216位点、文化程度、BMI、居住环境潮湿与否和环境卫生五因子模型(P<0.05,CVC = 8/10,TA = 0.655)。结论 TAP1基因rs1135216位点与结核病患病风险相关,且宿主 - 环境因素对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侵袭性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HC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现出促癌作用。然而,PITPNC1是否在HCC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探讨PITPNC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招募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11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组织标本,并进行规律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PITPNC1蛋白的表达,分析PITPNC1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LCCLD数据库分析PITPNC1在人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包装小RNA干扰PITPNC1在高侵袭转移性HCC细胞系MHCC97H中表达,利用集落形成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ITPNC1表达与HCC生长的关系,并对皮下移植瘤行油红O染色。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TPNC1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PITPNC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7%(88/11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1.5%(2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TPNC1高表达与卫星结节(P=0.041)、血管侵犯(P<0.001)、肿瘤分化(P=0.027)、BCLC分期(P=0.009)、TNM分期(P=0.02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ITPNC1高表达HCC患者总体生存(OS)率与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1);PITPNC1表达是OS率与R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11.775,95% CI=1.462~4.082,P=0.006;HR=1.928,95% CI=1.306~4.889,P=0.004)。PITPNC1沉默后,MHCC97H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均明显抑制(均P<0.05)。油红O染色显示,PITPNC1表达下调后,皮下移植瘤的脂质积累明显减少(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ITPNC1过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活性。结论 PITPNC1是HCC新的癌基因和不良预后标志物。PITPNC1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途径而在促进HCC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胃镜下置入鼻空肠管术患者发生误吸的情况并分析总结预防误吸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科室2018年9月—12月行胃镜下置入鼻空肠管术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选取2019年2月—5月行胃镜下置入鼻空肠管术的93例患者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预防误吸的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置管过程中误吸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误吸发生率13.27%(13/98),干预组误吸发生率2.15%(2/93),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胃镜下置入鼻空肠管患者采取预防误吸的干预措施可降低误吸发生率,保证胃镜下置入鼻空肠管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核起始因子4A1(eIF4A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16对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IF4A1的表达;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IF4A1抑制剂hippuristanol(0.125、0.25、0.5、1、2μmol/L)对胃癌细胞株AGS、MGC-80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hippuristanol对胃癌细胞株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IF4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MTT结果显示,hippuristanol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株AGS、MGC-803的增殖,而达0.5μmol/L以上时才对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均P0.05);用0.125μmol/L的hippuristanol处理的AGS、MGC-803细胞24 h后,两种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eIF4A1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且与胃癌细胞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eIF4A1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胃癌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1,TRAF1)/补体5(complement component 5,C5) rs1081848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 rs1800629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TB多发家庭中TB确诊患者作为TB病例组,当地社区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组,与TB组有血缘关系且共同居住者组成家庭密切接触(healthy household contacts, HHC)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型和环境因素与TB的关联,叉生分析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年龄>45岁(χ2=7.90,OR=2.28, 95%CI:1.28~4.04,P=0.005)、吸烟(χ2=15.27,O...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肝细胞癌(肝癌)关键预后因素尝试建立新的肝细胞癌临床分期系统。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癌组织标本338例,检测肿瘤坏死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率;检索的相关文献,分析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基于湘雅医院236例肝癌患者随访生存数据,以肿瘤坏死与血管侵犯为变量对肝癌患者复发与生存率进行分析;将肿瘤坏死是否并血管侵犯为要素整合入AJCC第8版肝癌TNM分期系统中,构建T(肿瘤)"N"(坏死+血管侵犯)M(转移)肝癌分期系统,用生存分析比较T"N"M分期与第8版TNM分期的预后判断效力。结果:两组队列中,肿瘤坏死发生率分别为75.4%(177/236)、61/102(59.8%),微血管侵犯检出率分别为71.6%(169/236)、86.2%(88/102),而文献报道肝癌伴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仅为0.8%~8.33%。坏死和血管侵犯联合预测复发及1、3、5年整体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0.834、0.748、0.721。T"N"M分期系统能够清晰区分Ia和Ib、IIIa和IIIc期肝癌患者预后差异。T"N"M分期系统5年生存率的C指数(0.672)和线性趋势χ~2检验值(0.732)高于第8版TNM分期系统对应值(0.537和0.626),而AIC值(1 798.142)则小于TNM分期系统对应值(1 806.256)。结论:所建立的T"N"M分期系统是一个基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简单有效的分期系统,可弥补TNM分期系统N分期预测效能的不足,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与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全面且准确地对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术前评估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探索能否通过某些检查指标亦或是由这些指标所构建的预测模型来准确且全面地预测患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共计106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术后病理切片的肝纤维化等级(Laennec分期系统)分为无或低级别肝纤维化组(50例)和高级别肝纤维化组(56例)。先将两组患者的检查指标全部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出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综合预测模型。最后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独立预测指标及综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Cr)、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ICG15)、门静脉宽度及门静脉流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G15与门静脉宽度为高级别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以此建立综合预测模型为Logit(P)=-6.026+0.44×ICG15+0.299×门静脉宽度。该综合模型预测高级别肝纤维化的ROC曲线的AUC为0.88,截断值为0.359时,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74%。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两个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ICG15与门静脉宽度是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独立评价指标,联合ICG15与门静脉宽度的综合预测模型能对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更为准确的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