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几年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相似文献   
2.
下岗职工精神健康及其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与下岗职工精神健康的关系。方法 对468名下岗职工以及512名在岗职工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评定量表测定,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强度。结果 大约有61.32%的下岗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为躯体化、焦虑、抑郁等。与对照组职工相比,下岗组职工多采用回避、幻想等消极的应付方式,而且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女性下岗职工的精神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下岗职工,而且其应付方式以及社会支持量表的评分也低于同组男性职工。结论 如果缺乏适当的应付措施和社会支持,下岗可能导致比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从而损害下岗职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由人防工程改建的工作车间内夏季的微小气候、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与细菌总数,为改善人防工程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在人防工程外的对照采样点和工程内的工作车间内采样,测定各项空气质量参数,并且对2个地点的空气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各个采样时段,人防工程内作业环境中的温度和风速均显著低于外界对照采样点,而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外界对照采样点。空气中的TSP浓度和细菌总数也显著高于对照采样点。结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人防工程中的空气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4.
日的探讨低频率低水平‘习服’噪声暴露对成年人高噪声暴露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位移(TTS)的影响。方法以听力正常、无噪声接触史、平均年龄25岁的22名成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先接受连续10天、每天6小时、中心频率为0.5kHz的一个倍频程(OBN)、95dB的噪声训练(‘习服’暴露),然后休息2天,待听力恢复后再接触3天、每天2.5小时同样频率105dB的较高水平噪声暴露;对照组则只接受后者暴露。每天暴露前、后进行听力测试(0.5kHz至8kHz),观察TTS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接受‘习服’噪声暴露期间,TTS几乎在各测试频率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经过10天的暴露后,在0.5kHz和1kHz处TTS分别下降了10.6和10.4dB。在随后接受高噪声暴露时,实验组在除8kHz以外的所有测试频段均产生了比对照组显著性低的TTS(P〈0.05)。3天暴露期间,TTS均值在0.5kHZ至4kHz分别相差7.7、9.5、7.7、5.0dB。结论成年人在预先接受某一低频率低水平的噪声暴露(训练)后,对随后接触高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听觉系统噪声习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反复暴露于一定强度噪声对人听觉系统的影响.方法以11名男女青年作为观察对象,连续暴露于中心频率为0.5 kHz、声压级(SPL)为95 dB SPL的一个倍频程窄带噪声10 d(每天暴露6 h).结果在暴露于95 dB SPL噪声的过程中,观察对象在各测定频率的暂时性听阈位移(TTS)呈逐渐减小趋势,与噪声暴露第1天的TTS相比,从第4天开始在某些频率上TTS出现差异显著性(P<0.05),连续暴露10 d后,在0.5~8 kHz的各个频率上均可观察到TTS显著减小的现象.结论反复暴露于一定强度的噪声后,人听觉系统可以产生习服效应.  相似文献   
6.
噪声适应性暴露对人听力保护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适应性噪声暴露对听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4名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1人,男6人,女5人),其中2组为适应性暴露组,另2组为直接暴露组,适应性暴露1组和2组先暴露于中心频率为0.5kHz,声压级为95dB SPL的一个倍频程噪声,每天6h,连续暴露10d,休息2d后,再连续3d分别暴露于声压级为105dB的一个倍频程噪声(2.5h/d)和白噪声(0.5h/d),而直接暴露的两组预先不进行适应性暴露,直接暴露于105dB的一个倍频程噪声和白噪声,连续3d,每天2.5h,以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在高噪声暴露过程中,适应性暴露组与直接暴露组相比,除8kHz外,TTS在各个频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经过一定强度噪声的适应性暴露后,能够减轻更高强度噪声所致听力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适应性噪声暴露过程中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将新进厂工人随机分为适应组和对照组.适应组先在实验室内经适应性暴露后与对照组接触车间强噪声.测定外周血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结果在预暴露于适应性噪声10d的过程中,适应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增高的趋势.在暴露于车间强噪声13周过程中,两组对象的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适应组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预先反复暴露于中等强度的噪声可以增强工人血清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轻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和重复性心理应激对大鼠血清皮质酮和免疫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6组,3组分别接受为期1、14和28 d束缚应激(6 h/d),相应的3个对照组大鼠不接受任何应激处理。分别测定大鼠在应激和非应激状态下血清皮质酮水平以及胸腺组织和脾淋巴细胞中GR的水平。结果3个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皮质酮水平分别为(103.4±6.4)、(100.0±7.8)和(99.2±11.2)ng/L血清,应激状态下则分别为(624.6±52.0)、(663.1±48.1)和(673.6±26.9)ng/L血清。14和28 d应激组大鼠的胸腺GR数目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动物[(38.36±2.71)vs(24.48±2.00)pmol/g蛋白,(39.11±4.13)vs(23.66±2.63)pmol/g蛋白];1、14和28 d应激组大鼠脾淋巴细胞中的GR数目亦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动物[(5 189.88±180.11)vs(4 816.88±197.72)结合位点/细胞,(5 822.38±179.27)vs(2 990.13±120.67)结合位点/细胞,(5 887.38±108.83)vs(1 820.50±161.11)结合位点/细胞]。结论急性和重复性心理应激可以增强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同时下调免疫组织中的GR水平,对动物机体造成病理性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适应性噪声暴露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某纺织厂59名听力正常的新进厂工人,随机分为适应组(29人)和对照组(30人)。适应组先在实验室内暴露于强度为95 dB SPL(声压级),中心频率为0.5 kHz的一个倍频程噪声,连续10 d,每天6 h;然后在安静环境中休息2 d;再暴露于织布车间(99.5±2.0)dBSPL的中高频噪声,每天8 h,连续观察13周。而对照组则不预先接受倍频程噪声暴露,直接暴露于和适应组相同的车间强噪声。测定外周血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适应组在预暴露于95 dB SPL噪声10 d的过程中,血清MDA含量表现出增高的趋势。在暴露于车间强噪声13周过程中,两组对象的血清MDA含量均有所升高,但适应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预先反复暴露于中等强度的噪声可以减轻噪声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听力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0.
噪声习服对听力损伤保护作用的时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噪声习服对豚鼠听力损伤防护效应的时程变化。方法2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噪声习服组(A组)和直接暴露组(B组)。A组动物在声压级为90 dB SPL(声压级)、中心频率为0.5 kHz的一个倍频程噪声下连续暴露10 d,每天6 h,休息5 d,然后与B组动物同时在105 dB的白噪声下连续暴露7 d,每天4 h。每天在强噪声暴露前、后测定两组动物的听觉脑干反应(ABRs)阈值。结果A组动物在接受低噪声暴露后产生了习服效应。强噪声暴露后,A组1-7 d的平均阈移逐渐增加,而B组的平均阈移则逐渐减少;除第7天时的6 kHz频率外,A组在各时点上的click和短纯音(4、6、8 kHz)的平均阈移均显著低于B组。结论噪声习服对强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