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其极化的机制。方法:使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处理巨噬细胞系Raw264.7,以未加EgCF组作为对照组,qRT-PCR、ELISA、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使用EgCF处理巨噬细胞,并在实验组加入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抑制剂,以未加抑制剂组及DMSO组作为对照组,qRT-PCR、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STAT6、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结果:EgCF促进STAT6和M2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抑制M1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STAT6抑制剂可抑制Raw264.7细胞中STAT6和M2相关因子表达,并上调M1相关因子表达。结论:EgCF通过促进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乙醇脱氢酶1A(ADH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GEPIA)分析ADH1A和VEGFA在HCC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富集分析(GSEA)探讨ADH1A在HCC中的相关通路;收集84例HCC患者的样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并选取54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做对照,分析ADH1A和VEGFA与HCC中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ADH1A和VEGF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并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ADH1A和VEGFA的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进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DH1A在HCC中低表达而VEGFA在HCC中高表达,并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P<0.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DH1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而VEGFA在HCC组织中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HCC组织中ADH1A高表达组的脉管癌栓及HCC患者的复发比例更低(P...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智能式氯化锂露点湿度计的研制。该仪器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范围广、成本低,可长期连续使用,在湿度测量中是一方便可靠的仪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9例(79眼),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单纯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眼前节参数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了1年随访观察.结果 单纯组术前、术后1 m、术后6 m、术后12 m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5±0.09)LogMAR、(0.54±0.20)LogMAR、(0.51±0.19)LogMAR、(0.48±0.16)LogMAR,眼压分别为(40.13±7.45)mmHg、(16.61±3.79)mmHg、(17.07±3.55)mmHg、(17.48±4.06)mmHg、(17.48±4.06)mmHg,周边房角前粘连范围分别为(296.5±45.8)°、(135±51.6)°、(150±67.1)°、(169.6±84.8)°;联合组术前、术后1m、术后6m、术后12m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10)LogMAR、(0.53±0.19)LogMAR、(0.53±0.17)LogMAR、(0.50±0.18)LogMAR,眼压分别为(40.26±6.01)mmHg、(15.88±3.99)mmHg、(16.92±3.81)mmHg、(16.35±4.67)mmHg,周边房角前粘连范围分别为(304.6±38.0)°、(102.4±39.4)°、(108±43.0)°、(121.5±48.0)°.术前单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前房深度、前房角周边前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随诊时间点两组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粘连范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在术后各随诊时间点比较,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周边前粘连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随诊时间点联合组较单纯组改善更明显.在并发症方面,两组总发生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组中前房积血发生3例.结论 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并发症少,都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房角分离术可以更多的开放房角,但是在降低术后眼压方面未显示额外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玻璃体切除液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新技术.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和48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后获得的玻璃体切除液标本,行0.5%荧光素钠反相标记玻璃体凝胶,经105U/L透明质酸酶和106U/L胶原酶Ⅰ联合消化,取沉淀混悬液接种于预置的0.01%多聚赖氨酸培养瓶中,倒置法培养24 h后,置入含3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中正置培养6 d,期间半量换液1次,动态观察增生膜片边缘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在0.01%多聚赖氨酸预置条件下,玻璃体切除液中的膜组织块经倒置培养24 h后均可半干燥贴壁,78例玻璃体切除液标本按上法贴壁,成功率100%.7d培养期间均未出现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经0.5%荧光素钠标记,透明质酸酶联合胶原酶Ⅰ作用30 min,78例标本中玻璃体凝胶均被消化,消化率100%.部分增生膜边缘可见细胞迁移而出,呈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和增生趋势.30例RRD标本中,细胞生长率43.33%(13/30);48例PDR标本中,细胞生长率37.50%(18/40),其中24例PDR-V标本中,细胞生长率41.67%(10/24).结论 酶解联合倒置半干燥细胞培养法可确保增生膜贴壁,短期培养既可避免污染,又可观察增生膜组织内细胞生长特性;该方法可用于增生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判断,有望成为一种预测增生性眼底疾病术后复发风险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转染CCL20表达质粒和干扰质粒至食管鳞癌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或实时定量PCR实验评估过表达和干扰效果.采用Transwell和CCK8实验检测CCL20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CD8+T细胞表达CD39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的肺腺癌(LUAD)组织及正常肺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CD39在LUAD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CD39表达与T细胞浸润、激活的关系。用小鼠LUAD Lewis细胞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FCM检测淋巴结、脾脏以及移植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收集Lewis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CCM),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8+T细胞、CD11b+细胞;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CCM、IL-6和采取非接触或接触培养方式进行培养,探索CD8+T细胞表达CD39的可能机制。结果:CD39在LUAD组织中呈低表达(P<0.01),其表达水平与LUAD患者OS、T细胞浸润和激活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01)。FCM检测结果显示,在移植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淋巴结及脾脏(P<...  相似文献   
9.
10.
王良海  吕岚 《眼科》2016,25(1):44
 男性,10岁。主因发现左眼角膜部分变白6年于2009年6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足月顺产,生后无吸氧史,否认外伤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5;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1 mmHg。右眼外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上皮完整,前2/3角膜基质透明,下方角膜深基质层间可见黄白色均匀混浊,类似脓样物质,遮盖瞳孔中下2/3,病灶下方与角巩膜缘相延续(图1A),前房中深,清亮,瞳孔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清亮,眼底未见异常。UBM检查(图1B、C)示:左眼中央及下方角膜基质层内致密均匀点状回声,累及下方部分巩膜,巩膜回声局部变薄,病变未与前房相通,炎症可能性大;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图1D~G)示:左眼角膜深层基质可见广泛无结构组织,其中有多量高反光无细胞结构组织,非病变区内皮正常。血、尿常规、凝血三项、血液生化常规、免疫四项、X线胸片等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诊断:左眼角巩膜基质内脓肿。于2009年6月全麻下行左眼角膜病灶切开引流术,术中切开下方角膜脓肿前壁,见黄白色脓液溢出,脓腔壁轻混,虹膜恢复器探入脓腔骚刮内壁,蘸有5%碘棉枕伸入脓腔内烧灼,妥布霉素冲洗脓腔。病灶引流液体送细菌、真菌、厌氧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后给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口服,利福平、乳酸左氧氟沙星滴眼剂局部点眼。细菌培养见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对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真菌培养及厌氧菌培养均阴性。术后(图1H、I)使用敏感抗生素滴眼液、眼膏治疗。术后2个月开始,左眼角膜层间混浊开始逐渐加重,呈均一黄白混浊(图1J),第一次术后半年决定采取二次手术治疗,遂于2010年1月行左眼角膜脓肿切开、内壁切除术,术中于下方沿脓肿下壁切开巩膜,可见黄白色脓液溢出,切开脓腔两侧壁形成以脓腔上缘为基底的角巩膜瓣,切除脓腔内壁组织,95%酒精烧灼内壁,刮除残余内壁组织,大量妥布霉素冲洗脓腔壁,间断缝合。病灶引流液体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二次术后3个月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12,眼压17mmHg,角膜中、下方原病灶处后壁轻度混浊,未见复发,前房安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