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西非地区埃博拉疾病治疗中心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进行经验性诊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对2015年1月14~ 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病毒病治疗中心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四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d)、左氧氟沙星(0.5g,1/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d)、口服补液盐Ⅲ(2包,3/d)、全能营养素(40g,3/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临床症状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3%),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硬化、腹水、肝癌待排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死亡6例,好转率77%。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非地区缺乏实验室检查的特殊情况下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疗法联合对症处理治疗西非地区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Unit,ETU)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和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4至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ETU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EVD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4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次/d)、左氧氟沙星(0.5 g,1次/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次/d)、口服补液盐Ⅲ(2包,3次/d)、全能营养素(40 g,3次/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2%)、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0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0%)、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0%)、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 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原因待查、肝癌可能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好转率81.25%(26/32)。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平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 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ETU对疑似或可能EVD患者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并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口服药物治疗联合对症处理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抗病毒治疗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的进展。然而,由于持续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停止治疗后可能发生病毒再激活。近年,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周期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了许多以病毒和宿主为靶点的新药物来治疗CHB。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目前正处于CHB治疗临床试验阶段和处于评估及发现阶段的药物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者合并肿瘤时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复制,可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目前通常认为这是合并慢性HBV感染的肿瘤患者,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接受化学疗法后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观察拉米夫定对这类患者HBV再激活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三种药物性肝损害常见的诊断标准的差异性和准确性,以验证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以“药物性肝损害”为第一诊断的119例患者按国际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析总结其致病药物种类,并运用ICM标准(RUCAM/CIOMS/Danan)、Maria标准、我国常用标准等诊断评分系统对其进行重新诊断,以比较不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119例患者中肝细胞型共71例,占59.7%,胆汁淤积型28例,占23.5%,混合型20例,占16.8%.致病药物种类依次为:中药、抗结核类药物、抗生素、降脂类药物、保健品、解热镇痛类药、降压药、免疫抑制剂、他巴唑、肿瘤化疗类药物、降糖药物、胃药、藏药.在119例患者中,ICM标准的五项量化评分等级中,非常可能、很可能及可能三个评分等级累计共有115例(95.8%).我国常用标准中,有77例(64.7%)被纳入考虑范围.而Maria标准的五项评分等级中,无一例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大及有可能的两个评分等级累计仅14例(11.8%).结论 ICM标准对于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符合率最高;我国常用标准对于亚洲人群诊断符合率尚可,应用简便,可操作性强;Maria标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1997年 ,标准α干扰素 (IFN α) 3MU ,3/周 ,疗程4 8周被推荐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此疗法治疗 4 8周的持久病毒学应答率 (SVR)仅 12 %~ 16 % ;在特定的人群 ,如非洲美国人、HCV基因型 1型病例 ,甚至更低。 1998年 ,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方案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IFN α(3MU ,3/周 )联合利巴韦林 (10 0 0~ 12 0 0mg/d)治疗 2 4或 4 8周的SVR率可达 36 %~ 4 7% ,2~ 3倍于IFN单一疗法。近年来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IFN ,包括α2a ,α2b)被批准用于临床 ,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SVR率达到 5 4%~ 5 6 % ,较普通IFN和利巴韦林的治疗SVR提高了 7%~ 12 %。然而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SVR率是有限的 ,尤其是在特定人群。随着每一种新药及更有效治疗方案的出现 ,人们总是希望对以往治疗失败或缺少有效方案的病人 ,实施更有效的治疗以获得SVR。但是 ,初步研究显示再治疗的总体应答率仍是有限的 ,因此 ,应了解哪些病人可能从再治疗中获得益处。这就需要对无...  相似文献   
7.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浓度变化与病情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慢重肝)血清中的HGF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比较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HGF变化,结果:1.慢重肝患者血清HGF浓度变化与血清TBil的变化相一致,生存患者HGF在达到一个峰值后随血清TBil的降低而降低;死亡患者的HGF则进行性升高,在死亡前达最高值。2.生存患者的HGF峰值浓度为(5.214±1.657)μg/L,TBil为(236±109)μmol/L,PTA为(48.26±10.15)%;而死亡患者分别为(7.521±2.152)μg/L、(412±128).μmol/L、(30.09±14.28)%,均有显著性的差异。HGF在慢重肝患者血清中有较明显的升高,而且与TBil的变化有相关性,动态观察血清HGF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转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大约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2])。抗病毒治疗可以达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延缓慢性乙型肝炎(CHB)疾病进展。目前5种核苷类似物(NAs)被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虽然NAs可以有效抑制病毒,但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439例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4年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定量与HBeAg、HBV DNA呈正相关,HBe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呈较弱的正相关。经过4年抗病毒治疗,HBsAg、HBeAg、HBV DNA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初始6个月HBsAg下降速率越高,基线HBsAg、HBeAg定量水平越低时越有可能达到HBeAg血清应答(SR)。HBeAg阳性CHB患者,经过4年抗病毒治疗,达到SR者138例,其中ETV组35例,LDT组75例,LDT+ADV组11例,ETV+ADV组9例,LAM+ADV组8例。结论抗病毒治疗初始6个月HBsAg下降速率越高,基线HBsAg、HBeAg定量水平越低时越有可能达到HBeAg血清学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硬化急性肾损伤(AKI)新诊断标准和治疗管理流程下(ICA2015)治疗应答和预后的情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收集住院期间的数据,评估疗效及短期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明确AKI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20例,住院期间AKI的发生率为27.7%(61/220)。1期AKI患者39例,37例有治疗应答,33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出院后再发AKI;2期AKI患者19例,16例有治疗应答,12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出院后再发AKI;3期AKI患者3例,1例治疗应答(完全应答),但均于住院期间或出院3个月内死亡。并发AKI的影响因素为:MELD评分、基线SCr、是否存在感染;并发AKI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TBil、Alb、INR、AKI治疗应答;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整体预后仅与TBil、ALT、并发症的数量相关。结论 ICA更新的肝硬化急性肾损伤诊断和管理流程提升了诊断的敏感度和治疗应答的比例,使以往忽略的部分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改善了预后,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