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胸腔或腹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过含Bev的方案腔内注射的患者24例,常规化疗方案腔内注射患者37例。根据无穿刺抽液间隔时间(paracentesis-free interval,PaFI)来评估疗效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汇总记录的不良反应,并对相关临床特征、血液和积液中检查指标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含Bev的方案治疗的患者中位PaFI为115.0(55.3,219.0) d,较常规化疗组(53.0(32.0,147.5) d)明显延长(Z=2.340,P=0.019),以积液部位作为分层因素后的Kaplan-Meier分析亦提示含Bev的方案可延长PaFI (χ2=7.568,P=0.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除Bev治疗外,积液部位及积液中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的比例亦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P<0.05);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χ2=0.008,P=0.930),且主要为导管相关并发症,药物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少。结论 含Bev的方案腔内给药在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方面优于传统腔内化疗方案,且安全性较好,不同积液部位及积液中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比例变化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 Meta 分析的方法评价重组人 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 rAd-p53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用 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 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 RCT,总计538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rAd-p53联合顺铂组与单药顺铂组相比,胸腔积液总缓解率前者高于后者( RR =1.67,95% CI 为0.90~2.01;Z =5.51,P =0.00001);Kamofsky 评分改善率前者高于后者( RR =1.76,95% CI 为1.45~2.14;Z =5.69,P <0.00001);发热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RR =3.10,95% CI 为2.25~4.27;Z =6.94,P <0.00001);两组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9,95% CI =0.5~1.96,Z =0.04,P =0.97);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16,95% CI =0.90~1.50;Z =1.13,P =0.26),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09,95% CI =0.81~1.47;Z =0.59,P =0.55)。结论现有研究表明,rAd-p53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药顺铂,发热均为自限性,安全性好,值得晚期恶性肿瘤伴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检测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对肿瘤早期预测的意义,探讨血清TK1的含量与肿瘤病种、复发转移、临床分期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测定144例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组)和6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TK1的水平,分析血清TK1与肿瘤患者各生物学行为参数的关系。结果肿瘤患者组和对照组在血清TK1水平及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TK1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 P<0.01)。肿瘤患者TK1的表达在不同病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血清TK1阳性表达率与无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及肺癌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各组血清 TK1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大肠癌患者治疗后不同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进展)的患者血清TK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K1可用于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血清TK1检测可作为临床上对肿瘤增殖程度及复发监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合并淋巴细胞增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探讨胸腺瘤的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以及胸腺瘤合并T淋巴细胞增高的可能机制。方法报告1例胸腺瘤合并T淋巴细胞增高患者的诊断、治疗与转归,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T细胞亚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外周血及骨髓T淋巴细胞CD3+、CD8+值绝对增高,CD4+值下降,使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结论胸腺瘤合并T淋巴细胞增高并不多见,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胸腺瘤导致免疫系统紊乱有关。胸腺瘤是一种对化疗敏感的肿瘤,以DD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作为进展期或复发、转移的恶性胸腺瘤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继发性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高剂量相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脉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42例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治疗1年后出现耐药的NSCLC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9例,一次性给予相应4倍剂量的吉非替尼(1000 mg/次),4天为1个周期;厄洛替尼组13例,一次性给予相应3倍剂量的厄洛替尼(450 mg/次),3天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42例初始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1年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中位PFS为30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为31个月,厄洛替尼组为24 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高剂量EGFR TKI脉冲治疗后,全组获PR 8例、SD 11例、PD 23例,有效率(RR)为19.0%,疾病控制率(DCR)为 45.2%,中位PFS为6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获PR 6例、SD 9例、PD 14例,中位PFS为8个月;厄洛替尼组获PR 2例、SD 2例、PD 9例,中位PFS为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EGFR外显子突变情况分组,Exon 19突变组获PR 4例、SD 6例、PD 17例,Exon 21突变组获PR 4例、SD 5例、PD 6例;两组中位PFS分别为6个月和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乏力、纳差和皮肤干燥等,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高剂量EGFR-TKI脉冲治疗能使部分患者再次获益,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