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人群暴露于无机砷后,可增加皮肤癌、肺癌和膀胱癌等肿瘤的发病率,但按标准的动物致癌实验方法,至今尚未建立无机砷诱发的动物肿瘤模型.小鼠经口染毒,三价无机砷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值比大鼠高1倍[1],慢性毒性实验发现其对大鼠毒性也明显比小鼠高[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口给予雄性大鼠双酚A(bisphenol A,BPA)后,血清中BPA时间-浓度关系.方法 66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D大鼠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6只.各实验组大鼠一次性灌胃给予300 mg/kg剂量的BPA后,在0.5、1、2、4、6、12、24、36、60、84 h时间点各采集一组大鼠血液,分离出血清,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游离型和总BPA浓度.结果 大鼠一次性经口染毒后,1 h血清中总BPA浓度最高,达17.13μg/ml,2 h血清中BPA浓度急剧下降,24 h血清中总BPA浓度又上升到15.18μg/ml,持续观察84 h,血清中BPA仍有0.51μg/ml.游离型BPA含量较低,染毒0.5 h,血清中游离型BPA浓度为0.57 μg/ml,而后急剧下降,1 h下降到0.06μg/ml,4 h下降到0.03μg/ml,36 h仅有0.01μg/ml.在染毒0.5 h,游离型BPA在血清中所占的百分率最高,为血清总BPA的4.15%(0.57/13.73),其他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型BPA所占的百分率均较低.结论一次性经口给予大鼠BPA后,血清中主要以结合型BPA存在,血清总BPA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出现双峰现象,可能与BPA代谢过程中肝肠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3.
人群暴露于无机砷后,可增加皮肤癌、肺癌和膀胱癌等肿瘤的发病率,但按标准的动物致癌实验方法,至今尚未建立无机砷诱发的动物肿瘤模型.小鼠经口染毒,三价无机砷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值比大鼠高1倍[1],慢性毒性实验发现其对大鼠毒性也明显比小鼠高[2].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筛检干扰维甲酸功能的环境化学物的方法。[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将3个重复序列RXR/RXR反应元件和2个重复序列RAR/RXR反应元件插入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GL4质粒上游,再将该质粒转染表达维甲酸受体的MLE-12细胞,加入全反式维甲酸或雌二醇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构建的RARE-TATA-pGL4报告基因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成功。经报告基因试验证实,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维甲酸能使pGL4质粒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增加30.28倍,而雌二醇仅为1.4倍,说明雌二醇没有干扰作用。[结论]RARE-TATA-pGL4报告基因质粒可用于筛检环境中维甲酸样干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三价砷进入小鼠胃肠道的生物转运途径.方法 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砷染毒组(As3+10mg/kg)、汞+砷染毒组(Hg2+As3+各10 mg/kg)、甘油+砷染毒组(体积比1:1),进行灌胃染毒和原位小肠灌流实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组小鼠胃肠中段组织中砷浓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胃肠组织中水-甘油通道蛋白(AQGP3、7、9)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小鼠砷灌胃染毒后胃和小肠组织中砷浓度分别为(108.62±6.72)和(13.47±2.48)μg/g,胃组织中砷浓度明显高于小肠组织(P<0.01).给予水-甘油通道蛋白抑制剂汞或甘油后再给予砷,胃组织中砷浓度分别为(72.05±7.98)、(88.57±9.34)μg/g,肠组织中砷浓度分别为(8.88±0.95)、(8.06±1.20)μg/g,均比单独染砷时明显下降(P<0.01);原位小肠灌流后汞+砷处理组及甘油+砷处理组小肠组织中砷浓度[(10.37±0.29)、(10.21±0.44)μg/g]比砷处理组(13.94±0.78)μg/g明显降低(P<0.01);胃肠组织中广泛表达水-甘油通道蛋白基因,胃体部AQP3表达水平与空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甘油通道蛋白可能参与三价砷在小鼠胃肠道的生物转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