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低千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 spiral)扫描冠状动脉CTA成像,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评价该扫描模式获得具有诊断价值图像质量的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50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心率≤60次/min。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原始图像重建采用两种重建方式,分别为反投影滤过重建及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结果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85±0.37) mSv。迭代重建的图像噪声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数值分别为(26.4±5.2)和(20.6±4.1)HU。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1.9±1.1)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2.2±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28段冠状动脉段,反投影滤过重建有61段,迭代重建有38段被评为4分(P=0.07)。BMI指数为24-30 kg/m^2的患者,迭代重建的可评价图像噪声低,血管段SNR和CNR均比FBP重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选择性人群,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可以提供充足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研究进展期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肿瘤组织分化及p53、P-糖蛋白(P-gp)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观察内容包括肿瘤部位、最大直径、胃壁浸润厚度、双期强化率、淋巴结转移等.术后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分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P-gp在胃癌中表达.比较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组织分化及p53、P-gp在胃癌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73.1%(19/26)均匀强化的胃癌为高/中分化腺癌,75%(30/40)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为低分化腺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T双期增强的强化率与胃癌组织分化无关(P>0.05);p53、P-gp在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P<0.05).p53阳性表达还与动脉期强化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壁浸润厚度、门静脉期强化率无关(P>0.05);而P-gp表达与门静脉期强化率有关(P=0.005),与动脉期强化率、胃壁浸润厚度、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胃癌不同的强化方式和双期强化率反映了胃癌的不同组织分化和p53、P-gp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53、P-gp表达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肿瘤多单发。2例发生在食道、9例发生在胃、1例位于十二指肠、3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结肠、7N位于胃肠道外。CT平扫表现为腔内、外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6例为良性,瘤体直径〈3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CT值增加10-35HU;5例为低度恶性,瘤体直径2.5~6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多均匀、中等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25~55HU;12例为恶性,瘤体较大为4.5~20em,呈分叶状、内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密度明显不均匀,CT值增加45~80HU,可见转移灶。对CT征象(肿块位置、大小、形状、密度、强化程度)与病灶良、恶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x2值分别为8.74、17.66、22.77、18.5、26.45,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数量、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前后CT动态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探讨能够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参数。方法搜集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行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各时相病灶动态增强的cT值。结果缓解患者的PH值(42.99±15.83)和灌注值(0.17±0.10)低于治疗前(53.16±14.25)、(O.27±0.13),未缓解患者的PH值(56.38±11.57)和灌注值(0.35±0.10)高于治疗前(43.26±11.58)、(0.22±0.07);CT灌注值、PH降低纽患者的缓解率高于CT灌注值、PH升高组患者。结论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后,可以通过灌注值和PH值变化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观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PKP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21个椎体的MSCT多平面重组图像和脊柱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胸椎6个,腰椎15个。结果21个椎体MSCT多平面重组的图像均发现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4处,椎间盘渗漏4处,椎管内渗漏6处,椎旁软组织内渗漏7例,其中有2个椎体为多部位渗漏,检出率为100%。21个椎体中脊柱DR检查发现15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4例,椎管渗漏2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6例,可疑椎管渗漏1例,检出率为71.42%。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观察PKP术后骨水泥渗漏Ⅰ、Ⅳ、Ⅴ型与DR平片无明显差异,但在Ⅱ和Ⅲ型渗漏上较脊柱DR检查更加全面、直观,敏感性更高,特别是可以观察到椎管内骨水泥的数量,占据椎管内的空间、位置,对判断渗漏的骨水泥是否会造成神经根或脊髓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序列在肋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肋骨外伤患者分别使用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和二代双源Flash序列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图像的优良率明显低于Flash序列扫描图像。Flash序列扫描的管电流、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均低于常规螺旋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序列扫描具有辐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等特点,优于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喉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喉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结合轴位对喉部病变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部病变采用东芝Asteion螺旋CT检查,扫描参数为准直3mm,螺距1.O,重建间隔3mm,仿真内镜重建间隔1mm,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择多平面重建、仿真内镜进行观察。结果:螺旋CT轴位片对病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6.8%,轴位所见均与手术吻合,MPR重建及CT仿真内镜,相互补充可显示更多细节,但诊断符合率并无差别。结论:常规CT轴位结合MPR及CT仿真内镜,使喉部病变的细节显示得到了很大提高,病变定位定性的准确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动态及延时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4例肝血管瘤病人行常规MRT1WI、T2WI横断面扫描。经肘静脉手推团注0.1mmol/kg体重Gd-DTPA后,再推入10ml生理盐水冲洗后(推入时间5~6s)行射频毁坏傅立叶采集稳态技术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增强。结果:共发现肝血管瘤病灶67个。动态增强见46个病灶呈边缘不连续样的结节样强化,21个病灶呈周边不规则强化或迅速强化充填;5个病灶动态增强早期见引流静脉强化,14个瘤周肝实质强化。延迟增强扫描见53个病灶完全充填强化,14个病灶显示斑片状或裂隙状的低信号未充填区。结论: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血管瘤及邻近实质强化方式,延迟增强显示病灶的充填程度,两者结合更有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扫描装置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其安装及机房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保证磁共振扫描装置的正常工作,必须对机房设计的安装提出高要求.本文从射频屏蔽系统、磁屏蔽系统、超导系统、冷水系统等方面来概述超导型磁共振扫描装置的安装和机房设计,从而保证机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故障和意外.  相似文献   
10.
质子脂肪抑制序列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质子脂肪抑制序列(PDFASAT)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在伤后45d内均行X线平片及多序列高场强(1.5T)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快速SE T1WI、T2WI,PDF ASAT等。受伤部位为膝关节21例,髋关节6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2例,踝关节1例。结果31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检查发现:21例(21/31)膝关节受伤病例中腓骨近端隐性骨折10例,胫骨近端4例,股骨髁7例;6例(6/31)髋关节受伤病例中粗隆问隐性骨折2例,股骨颈隐性骨折2例,髋臼隐性骨折2例;1例(1/31)肘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肱骨远端隐性骨折;2例(2/31)肩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肱骨近端隐性骨折;1例(1/31)踝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腓骨远端隐性骨折;MR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T1WI呈细线状、条带状低信号影,PDFASAT呈更清晰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影,PDFASAT序列更易认识辨别。结论MRI能发现早期至慢性期隐性骨折的存在,如临床强烈提示骨折可能而X线检查阴性者,MR检查的PDFASAT序列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