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肝功能变化情况 ,同时评价应用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 4 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分为两组 :Ⅰ组 (n =2 2 )为一般治疗组 ,Ⅱ组 (n =2 4 )为UTI治疗组 ,分别检测Ⅰ、Ⅱ组出血后 1,2 ,4 ,7,10 ,14d血ET变化情况 ,并检测1,7,14d的肝功能。另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未出血病人 (n =2 0 ) ,检测血浆ET ,作为对照组。结果 出血后 7,14d ,Ⅰ、Ⅱ组总胆红素 (TBIL)均呈先升高后下降 ,但Ⅱ组较Ⅰ组下降快 (分别P <0 0 5 ,P <0 0 1)。ALT、AST亦呈先升高后下降 ,但于出血后 14日Ⅱ组较Ⅰ组下降快 (P <0 0 5 )。Ⅰ、Ⅱ组出血后 1d血E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随后逐步下降。Ⅱ组ET下降较Ⅰ组快 ,于出血后 2d(P <0 0 5 )、4d (P <0 0 1)、7d(P <0 0 5 )有显著差异。出血后 1dⅠ、Ⅱ组ET浓度与TBIL呈正相关 (r=0 734,P <0 0 1) ;Ⅰ、Ⅱ组血ET下降指数与TBIL增高指数呈负相关 (r =- 0 4 86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出血后应用UTI治疗可抑制TBIL、ALT、AST、ET等的升高 ,起到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采用核素显象检查98例胆道疾病病人,其中71例经手术证实。将其与B超等比较,重点讨论了本方法对胆总管下段及Oddi氏括约肌病变的诊断价值,血清胆红素与核素显象的量效关系,认为核素显象是一种具有形态和功能双重诊断特点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判断胆总管有无梗阻和确定胆囊结石患者有无继发性胆总管病变,选择术式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镜结扎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开展内镜结扎治疗以来的治疗情况,阐明患者的预后与处理方法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左肝管全程剖开手术,必须熟悉左肝管与邻近血管的局部解剖关系.为此我们用 ABS 丙酮溶液灌注塑型了6具新鲜成人尸肝脏,解剖40例(成人30,儿童10)肝脏标本,测量了左肝管长度和管径,左肝管与肝总管夹角。全程剖开左肝管与右肝管,并观察左肝管与右肝管、左肝动脉、门静脉左干和肝圆韧带的关系,提出了右肝管全程剖开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iR-21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00将MiR-21 inhibitor和MiR-21 inhibitor阴性对照转染至胰腺癌细胞ASPC-1,qRT-PCR检测转染效果,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目的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下调MiR-21的胰腺癌细胞亚系ASPC-1-MiR-2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量明显下调,抑制MiR-21表达后ASPC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抑制MiR-21能明显增强PTEN蛋白和减低p-AKT蛋白表达水平,对AKT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抑制MiR-21表达可能通过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AS-PC-1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下埋植式药泵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不能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分为2组进行治疗.①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组(ITIE组,17例);②经皮下埋植式药泵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HAI)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15例).结果 治疗后获二期手术切除率,二组分别为5.8%、20%(P<0.01);治疗后0.5、1、2年生存率ITIE组为58.5%、35.3%、11.7%;联合治疗组为80%、53.3%、26.6%,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AI+ITIE 联合疗法是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效果优于单纯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内镜结扎术治疗216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其中69例有急性出血,经此方法治疗后,即时止血率达92.8%。经3~5次结扎后,其中80%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缩小至Ⅰ°以下。未发生与结扎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4~40个月(平均16月),出血复发率为17.1%,有25例死亡。结果表明:内镜结扎术疗效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可适用于肝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以及手术后或硬化剂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出血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人肝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将人肝胆管癌RBE细胞分别用二甲双胍、Compound C(AMPK抑制剂)、二甲双胍+ Compound C处理,以未处理的RBE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分别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MPK/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作用后的RBE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G0/G1期比例增加,而S期比例减少;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上调,而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甲双胍与Compound C联合作用RBE细胞后,二甲双胍的上述作用均被取消,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的Compound C作用RBE细胞后,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人胆管癌RBE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其与激活AMPK从而抑制mTOR下游效应分子有关。

  相似文献   
9.
Akt基因治疗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肝组织内Akt和eNOS的活化是否受到抑制以及腺病毒介导的Akt基因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以细胞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和Ad-EGFP.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另取4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未处理组、Akt治疗组、EGFP组和生理盐水组.后3组分别经尾静脉分别注射Akt重组腺病毒、Ad-EGFP和生理盐水后,3 d后,分别测定各组的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Akt,p-Akt,eNOS,p-eNOS蛋白的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肝内NO含量.EGFP组于转染后3 d处死大鼠,取肝、心、肺、肾、脑、脾和睾丸,快速冰冻切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d-myr-HA-Akt和Ad-EGFP经纯化后滴度分剐为5.5×1011vp/mL和6.0×1011 vp/mL.肝硬化大鼠肝内Akt和eNOS的活化均受到抑制,肝内NO生成减少,门静脉压力升高.Akt重组腺病毒治疗能使受到抑制的Akt和eNOS磷酸化得到恢复,同时增加肝内NO含量,降低门静脉压力.而经Ad-EGFP和生理盐水处理组,Akt和eNOS磷酸化不能恢复,肝内NO含量和门静脉压力与未经治疗大鼠相似.EGFP组在Ad-EGFP转染后3 d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肺和肾组织中仅见少量荧光,而其他实质器官未见EGFP表达.结论:肝硬化时,大鼠肝内Akt和eNOS的活化均受到抑制,导致NO生成减少而肝内血管阻力增加,表现为门静脉压力升高.以腺病毒介导的Akt基因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64个病灶)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检查,以判断肿瘤的灭活程度,并对其判别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发现46个病灶没有增强(46/64),18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8/64).增强螺旋CT发现48个病灶没有增强(48/64),16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6/64).与临床追踪结果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对非手术治疗疗效判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4%,97.8%,96.9%和83.3%,97.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判定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方法.对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疗效评估及少数血供不是特别丰富的病灶,超声造影具有较增强螺旋CT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