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动物模型,为阐明IPA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方法用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双侧鼻孔滴入烟曲霉菌孢子,分别于24 h、48 h、72 h、96 h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通过肺组织病理、肺组织真菌培养确定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 IPA模型组的组织培养可见烟曲霉菌,病理切片模型组小鼠72 h时可见较严重的出血和充血;96 h时肺内有菌丝,肺泡间隔增宽,组织坏死。正常状态感染烟曲霉小鼠72 h可见充血,肺泡弹性纤维被破坏;96 h仅表现为炎症和出血,未见菌丝。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IPA动物模型,为研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对我院重症监护室(RICU、EICU、NICU、CCU)血流感染患者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的了解,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至2020年期间重症监护室送检的64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针对标本中细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细菌的耐药性.结果 640份血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得到细菌581株,阳性率为90.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92株(45.6%),革兰阴性杆菌289株(45.2%);真菌59株,阳性率为9.2%.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5株;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结论 我院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患者革兰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病原体分离率相当,临床科室应加强对重症监护室血液培养的重视,定期对血流感染细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2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2009年,人类面对新型H1N1甲型流感的威胁。短短数年间,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往往呈范围不等的流行或散发性发病。引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朝阳医院2000-2010年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遗传多样化和基因型分布,探讨其院内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对82株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菌种收集统计;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结合VITEK-2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初筛鉴定;PCR扩增其CAI区微卫星序列;应用CAI区SSCP图谱和GeneScan相结合对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型的比较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系统和E-test对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MIC值测定。结果 2000-2010年朝阳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共2320株,检出侵袭性假丝酵母菌148株,占6.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61株占41.22%,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首位;无菌体液病原菌4093株,检出侵袭性假丝酵母菌属253株,占6.2%,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150株,占59.29%;临床独立来源的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82株,基于微卫星片段CAI区共有38种基因型;6例患者不同来源标本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完全相同;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中ICU最高占52.44%,值得重视;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的敏感率均为100.00%;氟康唑为97.56%。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然占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首位,基因分型显示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多态性分布,发生侵袭的菌株基因型与定植的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趋化抑制蛋白(CHIPs)与G蛋白偶联受体(GPCR)C5a受体(C5aR)或促酰化蛋白受体(C5L2))的相互作用。方法将纯化的CHIPs蛋白分别与表达C5aR、C5L2、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的人肾胚胎上皮细胞293T分别孵育,用Western blot检测结合情况。结果CHIPs蛋白与C5aR相结合,与C5L2和CXCR3无明显结合。结论C5aR是CHIPs蛋白的受体,提示C5L2与C5aR在和CHIPs的结合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北京朝阳医院2000-2010年分离的侵袭性假丝酵母菌,了解医院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趋势及变迁。方法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进行菌种收集统计;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2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初筛鉴定;用26SrDNA D1/D2区SSCP图谱分析进行精准分子鉴定;采用CAI区SSCP图谱和GeneScan相结合对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系统和E-test对5种抗真菌药进行MIC值测定。结果 2000-2010年共检出血流感染病原菌2320株,其中假丝酵母菌属148株占6.4%;无菌体液标本4093株,其中假丝酵母菌属253株占6.2%;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中ICU最高,值得重视;临床独立来源的8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基于微卫星片段CAI区共有38种基因型,基因型18-26(9.76%)、16-21(8.54%)、21-21(7.32%)、11-18(4.88%)、18-18(4.88%)、11-20(4.88%)、25-33(4.88%)分布占优势;6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完全相同;体外药物敏感率氟康唑为93.2%、伏立康唑为94.5%、两性霉素B为100.0%、卡泊芬净为100.0%、5-氟胞嘧啶为97.3%。结论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仍然是主要病原菌,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基因分型显示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多态性分布,发生侵袭的菌株基因型与定植的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及阿奇霉素体外耐药菌株所致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病房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收治的179例CAP患儿,均进行咽分泌物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及肺炎支原体体外培养,培养阳性者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度测定.结果 179例CAP中确诊支原体肺炎的患儿83例(46%),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45例,其中44株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高度耐药(MR),1例大环内酯体外敏感.44例MR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咳嗽,大多为高热[(39.5±0.7)℃],咳嗽呈刺激性干咳;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8±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升高(0.60±0.94),ESR[(24± 14) mm/1 h]及C反应蛋白(12.8 mg/L)均增高.44例MR肺炎X线胸部正位片显示大叶性实变影10例(23%,10/44),其中左下肺3例,左肺2例,右下肺3例,右上肺2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右下肺实变;斑片样炎性渗出影27例;肺纹理增重7例.44例MR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19例进行了胸部CT检查,13例存在肺叶或肺段实变.44例MR肺炎平均在发病第4天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平均疗程为(9±4)d.12例初选抗生素为头孢或青霉素(1例青霉素),41例使用阿奇霉素过程中联合使用头孢或青霉素类抗生素(1例联合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治疗后平均发热时间为(6±3)d;治疗后咳嗽持续时间为(17±5)d;将44例MR肺炎患儿根据肺部影像学检查分为大叶性肺实变组及无肺实变组,大叶性肺实变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后发热时间均较非实变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的耐药率高达98% (44/45).MR感染合并大叶性肺实变者发热时间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后发热时间较非肺实变者延长.本组44例MR肺炎患儿预后良好,无肺外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