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血小板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以来,近30余年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治疗亦已成为常规治疗。然而业内对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佳时长究竟为多少仍存在争议,近期《新英格兰杂志》总结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2.
高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的患者126例,男性7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4±10)岁,在电复律前,测定hs-CRP,依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水平组41例,hs-CRP<2.0 mg/L,中等水平组47例,hs-CRP 2.0~3.0 mg/L,高水平组38例,hs-CRP>3.0 mg/L。随访6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在年龄、房颤时间、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低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7.3%,远低于中等水平组的21.3%和高水平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低于高水平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电复律后,房颤再发呈显著正相关(OR=3.22,95%CI:1.58~13.41)。结论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后,hs-CRP水平与房颤的中期再发有关,hs-CRP可以作为房颤电复律后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138例。 PCI术前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他汀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组70例,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随之40 mg/d)组68例。入院后检测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 PCI术后第1、5天复查血小板参数,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后基线、PCI术后第1、5天的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比较,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下降,MPV、PDW和P-LC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6±62)×10^9/L比(210±60)×10^9/L、(10.8±0.9)fL比(10.6±0.9)fL、(12.8±1.9)%比(12.5±1.9)%、(32±8)%比(30±8)%](P<0.05);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5天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MPV、PDW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I术后第5天MPV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1.0)fL比(10.8±1.0)fL、(30±9)%比(31±8)%](P<0.05)。2组PCI术后第1、5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PCI术后MPV、L-PCR等的升高,抑制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26岁,体重80 kg,主因"突发胸痛12 h"于2006年11月19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 ,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立即应用Angio 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止血 ,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结果 :Angio Seal血管闭合成功率为 97 2 % ,止血时间(2 0 4± 1 81)min ,制动时间 (4 17± 2 0 5 )h。 3例术后少量渗血 ,1例术后即刻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 ,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高危患者同样适用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认为,动脉的炎症也是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原因之一。我们就23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PTE)患溶栓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内皮素-1(ET-1)血浆浓度的变化分析APTE其相互作用及规律,旨在寻找APTE时肺损伤的敏感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的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预处理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92例住院准备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40mg/d预处理3~5d,共47例)和对照组(PCI术前仅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预处理3~5d,共45例),其余药物治疗两组类似,后行PCI治疗,术前均再次服用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8、24h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和术后24h的肌钙蛋白(cTnI)超过正常上限的比例、30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24h的CK、CK-MB水平,对照组显著高于强化组〔(4.1±0.4),(0.38±0.12)g/Lvs(3.2±0.5),(0.31±0.09)g/L;P〈0.05〕;而术后8h的CK、CK-MB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4h的cTnI超过正常上限的比例及CK、CK-MB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4%、6.4%vs26.7%、15.6%、17.8%;P〈0.05);术后30d强化组的MACE发生率12.8%,低于对照组17.8%,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可以减轻PCI术中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正>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反应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所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目前高胰岛素一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是评估IR的金标准,此技术通过输注胰岛素  相似文献   
9.
体表超声测量RVEF值监测肺栓塞及溶栓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白;为深入研究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用中国试验小型猪制备急性肺栓塞的人工动物模型。方法:选用脲激酶30万单位,在栓塞后1-2h行溶栓治疗,为了掌握这一全过程的病理变化和治疗结果,采用ECG,UCG进行常规监测,肺动脉造影,核医学等检查方法多次进行了观察,应用了专用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体表2-D超声方法测量RVEF值。结果:栓塞前RVEF为53.2%-64.9%。属正常范围;栓塞后RVEF均降低10%以上,为35.3%-51.1%;溶栓后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整个变化过程符合临床病理变化,也证实了体表2-D超声方法在观测肺动脉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方面的实用性,结论:急性肺栓塞可使右室功能降低,及时溶栓治疗可使右室功能迅速恢复,通过2-D超声测量RVEF可为明确诊断,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 2例 )和标准组 (114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TIMI分级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造影剂剂量和 12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支架放置成功率老年组与标准组无显著性差异 (96 .8%和 97.4 % )。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造影剂剂量老年支架术组于标准支架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19.2± 9.7)min和 (18.7± 12 .3)min ,P >0 .0 5 ;(8.3± 1.1)min和(8.2± 3.4 )min ,P >0 .0 5 ;(113± 36 )ml和 (10 9± 4 5 )ml,P >0 .0 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发生。 12个月随访两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在老年患者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