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适应证。方法:自2013年4月~2014年7月应用微波消融治疗肾脏肿瘤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9.4(42~83)岁。按适应证将患者分为三组,组一6例(高危不耐受常规手术组),组二9例(明确诊断并行微波消融治疗组),组三2例(微波消融姑息治疗组)。所有患者术中均行肿瘤穿刺活检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结果:组一穿刺结果示肾透明细胞癌5例,病理无法明确1例,平均随访(11.5±3.8)(6~1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合并尿瘘1例。组二穿刺结果示肾透明细胞癌3例,高分化腺癌1例,错构瘤5例,平均随访(5.6±4.2)(1~1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组三穿刺结果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平均随访(9.5±2.1)(8~11)个月,患者术前腰背部VAS疼痛评分为6~8分,术后为0~2分,随访期间1例出现远处转移、肿瘤进展,另1例出现股骨病理性骨折,肾脏复发灶治愈。三组患者平均住院(4.0±1.0)(2~7)d。结论:微波消融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高危不耐受常规手术、肿瘤体积较小且术前肿瘤性质不明确以及晚期肾脏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联合穿刺活检还可以明确肿瘤性质,帮助患者制定下一步治疗措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126例C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等,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中男64例、女62例,年龄22 ~80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直径0.6~16.1 cm。右侧70例、左侧56例。均行超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110例行超声检查,63例为低回声、23例为高回声、13例为等回声、10例回声不均或混杂回声、1例为弱回声。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提示42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68例可见血流信号,其中60例为点状或边缘血流信号。54例行CT检查,50例平扫呈低或等密度,4例为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低于肾实质,延迟期仍有强化。97例行核磁共振检查,96例T1加权成像呈低-等信号,1例病灶中可见点状高信号,71例T2加权压脂成像呈高-等信号,26例呈等-稍低或混杂信号。9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明显扩散受限,4例扩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64例,根治性手术6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hRCC,T1N0M0 91例、T2N0M0 15例、T3N0M0 20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0 48.2%(54/112)、CD117 92.3%(96/104)、波形蛋白 8.0%(9/112)、CK7 85.6%(95/111)、胶体铁 97.6%(83/85)。结论 ChRCC相对少见,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不典型,核磁共振是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转移性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可行性和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8月41例行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北京朝阳医院3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例。年龄平均59(44~78)岁。体质指数平均25.3(20.1~34.7)kg/m^2。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平均3(2~6)分。术前检查均无尿道狭窄,无尿失禁。核素骨扫描、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取活检或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前病理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73.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例(高危或反复复发)(22.0%),原位癌2例(4.9%)。41例均在全麻下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之后在体腔内采用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进行尿流改道。距回盲部约30 cm向近端截取末端回肠约60 cm,将已截取的回肠近端10 cm移至远端,作为右侧输入襻,之后将中间40 cm肠管去管化,U形缝合后反折缝合成球形,构建成顺蠕动双输入襻回肠新膀胱即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记录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术后<30 d和30~90 d并发症情况、术后尿控恢复情况(日间、夜间控尿满意均定义为需要尿垫≤1个)及预后。比较手术开展的前21例和后20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总手术时间平均324.9(210~480)min。出血量平均177.6(50~700)ml。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时间平均105.5(60~178)min,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平均179.7(121~298)min。前21例与后20例的总手术时间[(365.1±61.7)min与(290.9±41.8)min,P<0.01]、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211.7±44.5)min与(170.1±29.1)min,P=0.001]和出血量[(207.1±144.3)ml与(128.0±63.2)ml,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40例(2例合并原位癌),小细胞癌1例。清扫淋巴结数量中位值为19(11~58)枚。淋巴结阳性7例(17.1%)。切缘阳性3例(7.3%),分别为输尿管切缘阳性1例,膀胱切缘阳性2例。病理分期Ta^T1期16例,T2期10例,T3期13例,T4期2例。41例术后下地时间中位值为1(1~4)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为3(1~18)d,术后正常饮食恢复时间中位值为7(3~18)d,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9(3~23)d,输尿管支架拔除时间中位值为15(13~35)d,尿管拔除时间中位值为20(6~30)d,总住院时间中位值为21(11~35)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为14(7~29)d。术后1例进入ICU病房。术后<3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19例(46.3%),分别为低白蛋白血症15例、感染2例、低钾血症1例、不全肠梗阻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lavien 3~4级并发症1例(2.4%),为空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治愈。术后30~9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2例(4.9%),分别为切口感染和低白蛋白血症各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无Clavien 3~4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7.6(2~64)个月。36例(87.8%)生存,其中2例(4.9%)转移,1例(2.4%)复发;5例(12.2%)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骨转移1例、多发转移2例,心脏疾病2例。术后12个月复查血肌酐平均77.2(54.3~104.1)μmol/L;影像学检查40例无肾积水,1例出现肾积水。41例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无需导尿,术后12个月37例(90.2%)日间控尿满意,29例(70.7%)夜间控尿满意。结论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构建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尿控恢复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6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5年8月~2011年5月对26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原位膀胱重建术,包括13例T型原位回肠膀胱、11例Studer原位回肠膀胱与2例乙状结肠原位回肠膀胱,对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术后原位膀胱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24(4~8)h,平均出血量为397(100~800)ml,平均输血量为109(0~8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1例淋巴结阳性,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4/26),其中1例术后血肌酐上升至214.9μmol/L,6天后下降至正常范围;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经引流治愈;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行手术修补。随访19.9(1~67)个月,生存率为92.3%(24/26);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1例于术后55个月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原位膀胱重建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88%(22/25);夜间完全控尿率60%(15/25),小于1块尿垫24%(8/25)。上尿路检查提示19.2%(5/26)术后45天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2例有暂时性血肌酐升高,但均在3个月之内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尿流改道术取得了满意的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其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1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8年7月~2011年5月,选择1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手术时间、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生存率、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17(5.5~7.5)h,平均出血量为300(0~800)ml,仅1例输血4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19%(2/11)。上尿路检查,提示18.19%(2/11)术后拔出双J管后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1例血肌酐上升。随访15(1~67)个月,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91%(10/11)无复发生存。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到90%(9/10);夜间完全控尿率70%(7/10),小于1块尿垫20%(2/10)。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行改良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取得了满意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顺向蠕动输入袢能够保护上尿路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和尿道前后壁加强法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99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56例采用尿道前后壁加强法治疗,43例采用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临床分期、手术时间、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切缘阳性率及通过电话随访拔除尿管后第2、4、12、24、52周时的尿控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体积、PSA、临床分期、手术时间、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第12周可见单纯尿道前壁悬吊加强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尿道前后壁加强法,但各指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结论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前壁加强缝合悬吊法安全易行,与前后壁双重加强的方法相比,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49例晚期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院的43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对照组)外周血CA125的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CA125水平为3.0~917.0(82.0±139.1)kU/L,CA125阳性者21例(42.9%);对照组CA125水平为2.4~31.0(10.4±4.2)kU/L,无阳性者.研究组患者CA125水平以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011).研究组29例初发患者术后病理学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15例,CA125阳性率为53.3%(8/15);无淋巴结转移者14例,CA125阳性率为21.4%(3/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7例有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中CA125阳性5例,阳性率为71.4%(5/7).研究组49例患者随访3~52(24.0±12.2)个月,CA125阳性和阴性患者2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4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结论 血清CA125水平与肿瘤的进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晚期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例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分别行后腹腔镜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及离断式肾盂成型术,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及135分钟。术中出血分别为100ml和80ml,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无吻合口狭窄,输尿管梗阻均明显缓解。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各种腔镜手术均效果良好。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安全可行。近期看来,无论是否切除腔静脉后段输尿管,手术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膀胱肌瓣代输尿管术治疗全程输尿管缺损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报告1例医源性全程输尿管损伤患者行膀胱肌瓣代输尿管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切取膀胱肌瓣替代左输尿管缺损约25 cm,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血肌酐、尿素氮及电解质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个月时左肾造瘘管造影示膀胱肌瓣代输尿管通畅,吻合口无狭窄,膀胱容量约250 mL;6个月时肾动态显像检查示左肾功能改善,膀胱功能恢复.结论 对输尿管缺损患者应首选自身尿路组织替代,膀胱肌瓣代输尿管术是治疗全程输尿管缺损的方法之一,其能恢复尿路的连续性,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