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COX-2及IL-1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隔药灸、电针天枢穴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COX 2及IL 1 β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正常大鼠相比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OX 2、IL 1 β表达面积和表达强度均显著升高 (P均 <0 .0 1 ) ,电针、隔药灸治疗后COX 2、IL 1 β表达面积和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均 <0 .0 1 )。结合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 :COX 2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针灸取效与其抑制结肠组织COX 2的表达有关 ;针灸可能通过抑制结肠组织IL 1 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进而减少COX 2的产生 ,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钻石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了惊恐肾虚与针刺补肾对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惊恐肾虚小鼠肾与足表面脂类化合物明显增高,而代表蛋白质与糖类的酰胺Ⅰ带与Ⅱ带、甲基与次甲基峰强度均减弱;针刺涌泉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进而说明针刺对惊恐造成的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关?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及隔药灸的调节作用.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6完成.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140±2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抽取模型大鼠4只与正常组大鼠2只剖取远端结肠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隔药灸组在双天枢及气海穴施以隔药灸,药饼以附子、肉桂等配制,艾炷约90mg置于药饼上施灸,1次/d,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3组大鼠同时处死,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取以上各组按150稀释的培养上清液,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纳入大鼠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4只大鼠与正常组2只大鼠处死作组织病理学观察,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和8只.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2.80)%,(52.33±9.94)%,(q=-35.99,P<0.01)],而正常对照组[(48.79±11.30)%]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隔药灸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6.03±8.31)%]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q=19.69,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q=-16.30,P<0.05).结论调节和/或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被抑制的状态,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TNF-α、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针药结合犤电针足三里和上巨虚+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犦、电针足三里和上巨虚及西药SASP灌胃治疗对UC大鼠脾脏和结肠粘膜TNF-α、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脾脏和结肠粘膜TNF-α、ICAM-1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针药结合组、电针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以针药结合组最为显著。结论:针药结合可能通过调整UC大鼠TNF-α、ICAM-1的基因表达,纠正其异常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钻石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了惊恐肾虚与针刺补肾对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惊恐肾虚小鼠肾与足表面脂类化合物明显增高,而代表蛋白质与糖类的酰胺Ⅰ带与Ⅱ带、甲基与次甲基峰强度均减弱;针刺涌泉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进而说明针刺对惊恐造成的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荣  赵琛  施茵  龚烨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36-238,F003
背景:隔药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关?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及隔药灸的调节作用。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6完成。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140&;#177;2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抽取模型大鼠4只与正常组大鼠2只剖取远端结肠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隔药灸组在双天枢及气海穴施以隔药灸,药饼以附子、肉桂等配制,艾炷约90mg置于药饼上施灸,1次/d,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3组大鼠同时处死,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取以上各组按1:50稀释的培养上清液,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纳人大鼠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4只大鼠与正常组2只大鼠处死作组织病理学观察,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和8只。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2.80)%,(52.33&;#177;9.94)%,(q=-35.99,P&;lt;0.01)],而正常对照组[(48.79&;#177;11.30)%]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经治疗后隔药灸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6.03&;#177;8.31)%]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q=19.69,P&;lt;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g=-16.30,P&;lt;0.05)。结论:调节和/或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被抑制的状态.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