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完全缓解AMLBMMSC以及非白血病BMMSC对HL-60细胞的影响。HL-60细胞分为3组:与AMLBMMSC共培养组、与完全缓解AMLBMMSC共培养组以及与非白血病BMMSC共培养纽。在规定时间比较各组HL-60细胞计数、各纽HL-60细胞的CD11b和survivin蛋白表达、各组HL-60细胞周期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60细胞形态并比较其分化率。结果表明:第5天和第7天各组HL-60的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survivin表达和CD11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的形态皆向成熟方向转化,分化率分别为18.0±3、17.0±1.3、19.0±2.0,比较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未发现各组骨髓MSC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5 6岁 ,因低热 1个月于 2 0 0 0年 3月 2 4日入我院。入院后B超示脾厚 6 .8cm ,脾肋缘下 4 .8cm。血常规 :Hb 12 0g L ,WBC 2 5 .4× 10 9 L ,BPC 10 7× 10 9 L ,淋巴细胞0 6 0 ,异常淋巴细胞 0 .15。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 ,淋巴细胞占 0 .175 ,易见异常淋巴细胞。经西力欣、环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 ,外周血Hb 112g L ,WBC 5 .3× 10 9 L ,淋巴细胞 0 .37,异常淋巴细胞占 0 .0 4 ,脾脏略有缩小 ,于 2 0 0 0年 4月 2 8日出院 ,嘱定期门诊随访。患者因门诊查WBC17 3× 10 9 L ,淋巴细胞 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验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对机体出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20只犬致腹部开放伤后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不经过海水浸泡)和海水浸泡组,每组10只.于致伤前(0 h)及致伤后1.5(打捞出水时)、4、8和12 h检测两组内皮素-1(ET-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等变化.结果 海水浸泡后PT、A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GMP-140、ET-1明显增加,凝血因子Ⅱ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海水浸泡组ET-1、PT、APTT、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Ⅱ活性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MP-1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活化血小板,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犬腹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机体血气和凝血的影响及观察参麦注射液的治疗作用,为制订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犬做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对照组:腹部伤后用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参麦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除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外,同时输注参麦注射液。检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pH、PO2、PCO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1(ET-1)。结果海水浸泡后动物MAP、pH值、PO2降低,PT、APTT明显延长,PCO2、FIB、ET-1增加。参麦注射液治疗后,MAP短暂升高,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普通治疗组,ET-1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普通治疗组,P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在参麦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引起机体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参麦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抗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及抗休克作用,在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的救治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在一般急救处理同时加用血浆救治的效果,为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犬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用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血浆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同时输注血浆.记录各组生存时间、体温、平均动脉压、血浆渗透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等变化以及脏器病理特点.结果 海水浸泡后动物PT、K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增加,凝血因子Ⅱ减少.动物生存时间,血浆组(45.6±12.5h)明显长于对照组(13.6±2.8h)和普通治疗组(18.6±3.2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伤后12h平均动脉压,血浆组(105.33±31.81mmHg)高于对照组(49.29±31.89mmHg)和普通治疗组(73.50±27.02mmHg),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组与对照组、普通治疗组比较,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纤溶激活减少.结论 腹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小血栓形成,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血浆可以改善预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轻休克,是减少早期死亡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MSC以及非白血病的MSC的三者生物学特性。将骨髓MSC分为3组:白血病组、完全缓解组以及非白血病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MSC的形态学特征,在原位瑞氏染色后计数各组CFU-F数,计数各组MSC的融合时间,绘制各组MSC的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S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并计算DI值。结果发现,3组骨髓MSC的形态无差异;3组原代MSC的CFU-F数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MSC的CFU—F最少;3组原代MSC的融合时间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MSC组的融合时间最长;在第3、5、7天对3组MSC(第2代)的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MSC(第二代)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05、CD106均为高表达,CIM5表达阴性,3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37、0.50);各组MSC(第二代)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9.9±4.0)%,(90.2±3.0)%,(91.0±3.0)%,3组比较未显示差异(P=0.79)。3组MSC的DI值都在0.9-1.1范围之内。结论:在对白血病与非白血病的第二代MSC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物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对机体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及血凝酶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动物大致腹部开放伤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过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血凝酶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同时静脉滴注血凝酶1kU。检测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组织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物(PAI-1)等。结果3组间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凝酶组比对照组KPTT减少,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Ⅱ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凝酶组的t-PA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普通治疗组(均P〈0.05)。结论海水浸泡后可引起机体凝血激活和微小血栓形成,血凝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药物,对军事医学尤其是战伤救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向丹  沈建良  黄有章  杨平地  唐亚辉 《重庆医学》2005,34(10):1534-153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MK)数量及质量,血小板数量及分布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集骨髓,常规涂片,瑞氏染色,标准化计数.结果15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MK数量以减少者为主,形态以颗粒巨、裸核巨为主;血小板计数减低,血小板少见.治疗缓解后MK数量明显增加,以裸核巨最为明显;血小板计数升高,血小板由少见向成堆分布.所需缓解天数:减少组<正常组<增高组,正常巨核细胞组<病巨组,ALL<ANLL.血小板数量及分布与缓解时间无明显关系.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MK、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判断疗效和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流行病学特点有何变化。方法 对我院1982~2003年22年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流行病学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 22年间我院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收治人数无明显增高或下降趋势,第三季度为收治高峰。急性白血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壮年为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略多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论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近年无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质量 ,血小板数量及分布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集骨髓 ,常规涂片 ,瑞氏染色 ,标准化计数。结果  15 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巨核细胞数量以减少者为主 ,形态以颗粒型巨核细胞、裸核型巨核细胞为主 ;血小板计数减低 ,血小板少见。治疗缓解后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以裸核型巨核细胞最为明显 ;血小板计数升高 ,血小板由少见向成堆分布。所需缓解天数 :减少组 <正常组 <增高组 ,正常巨核细胞组 <病态巨核细胞组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数量及分布与缓解时间无明显关系。结论 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判断疗效和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