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拟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纯化疟原虫的新方法,以去除宿主白细胞DNA干扰。方法:建立Pb ANKA株鼠疟模型;39只小鼠分为A组(新鲜虫血组,n=18)、B组(冻存虫血组,-80℃保存,n=16)及C组(正常对照组,n=5);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对血样进行过滤纯化,观察比较过滤速度及血样处理(新鲜、冻存)对去除白细胞效果的影响;血细胞计数板和血涂片吉姆萨染色法计数各样本过滤前后白细胞、红细胞、原虫率并观察疟原虫形态和疟原虫密度。滤过后的血液提取DNA,PCR验证白细胞滤过效果。结果: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3组白细胞平均去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红细胞的回收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则仅见原虫。白细胞过滤后疟原虫形态及密度无明显改变。PCR鉴定PbGAPDH结果 A、B组均为阳性,而小鼠GAPDH均为阴性。结论:建立了白细胞输血器一步法纯化疟原虫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廉价,是进行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抗高血压药碘杂环—64(IHC—64)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同免疫抑制剂CY和强的松龙进行比较。IHC—64 1.5,3mg/kg ip×7对小鼠胸腺重、牌重无显著影响,但对PHA6mg/kgim×3诱导的体内淋巴细胞转化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同剂量给药4天,IHC—64不但对SRBC所致的血清溶血素、凝集素的产生无明显影响而且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SRFC)和脾细胞总数均无显著影响。说明IHC—64对免疫功能有选择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近年恙虫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减少恙虫病的临床误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海南省海口市三家三甲医院2011~2013年恙虫病病例,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恙虫病确诊病例169份,其中男性79例,女性90例,男女性别比例0.88;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仅122d,平均年龄(36.70±26.98)岁;10岁以下儿童组占35.50%(60/16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除了幼儿及学生外,患者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38.46%(65/169),其他由离退休人员、工人、居民及无业人员等组成,占24.26%(41/169);全年均有病例,患者来自海南15个市县;均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收治,其中140例有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占82.84%;发病前有野外接触史或虫媒叮咬史记录的38例,占总病例数的22.49%;外斐氏实验检测145例中阳性仅6例。结论 169例恙虫病以儿童、农民为主;海南岛分布广泛;全年发病,误诊率高;外斐氏反应实验室诊断此病敏感性及特异性低。  相似文献   
5.
参照 T.Maniatis 等大量分离纯化质粒DNA 的方法,我们改进为一种简便小量分离提取法,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含 pCP_(10)(pBR_(322)—HBV—DNA 重组质粒)质粒大肠杆菌由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王宇赠.2.RNase、PronaseE.BamHI 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3.肉膏汤(LB)培养基:每100毫升含胰蛋白胨1g,酵母膏0.5g、氯化钠0.5g、高压灭菌,加氨苄青霉素2mg.二,方法1.细菌培养:挑取重组菌株,接种于含有20mlLB 培养基的试管或锥形瓶中,37℃摇床培养至光密度 A_(600)为1.7~1.9(约5小时),加氯霉素0.2mg/ml,继续扩增质粒14~24小时。2.提取质粒 DNA:将菌液倒入1.5ml 离心管。4000×g 离心10分钟,弃上清,再加菌液,重复离心一次,存留菌体。加 TE 液100ul(10mMTris—HCI、ImMEDTA)、使菌体充分悬浮,加300ul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抗哌喹(PQR)系小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方法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16只,B组32只(其中16只用于观察存活天数)。A组B组小鼠分别经腹腔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哌喹敏感系(PbPQS)和抗性系(PbPQR)红内期原虫1×10~7个(200μl血),C组(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于感染后4、8、12和16d各取4只小鼠,取尾血制薄血膜镜检,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简称原虫率)。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法测定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后的增殖反应,用Griess法和ELISA分别测定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0含量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另取10只昆明小鼠,每鼠腹腔接种PbPQR系原虫约1×10~7个,待原虫率上升后下降,典型的原虫转变为蓝染细胞时,腹腔感染PbPQS系原虫(1×10~6个)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小鼠原虫率和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A组小鼠平均存活(9.0±3.0)d,感染后6~12d原虫率均>50%,出现严重贫血。感染后16d,B组小鼠全部存活,原虫率为(26.66±2.54)%。A、B两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Con A刺激后增殖显著,感染后12d,分别为0.65±0.08和0.86±0.20(P<0.01)。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0含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A、B和C组分别为(48.80+3.49)、(54.80±2.17)和(7.80±0.71)μmol/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达到最高,为(752.20+39.49)pg/ml,B组于感染后8d升至峰值[(855.80±33.65)pg/ml],感染后12d降至(620.20±27.11)pg/ml;感染后8d和12d,A组和B组IFN-γ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PbPQS系攻击感染PbPQR系小鼠模型后10d,原虫率为(2.44±2.07)%,随之逐渐消失,感染后40d未检出虫体,无小鼠死亡。结论伯氏疟原虫ANKA株哌喹抗性系感染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NO水平和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PbANKA株PQS系感染小鼠,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检测及比较伯氏疟原虫(Pb) ANKA株抗哌喹(PQR)系及敏感(PQS)系感染小鼠脾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哌喹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PbPQS)、B(PbPQR)和C(对照组,NC)3组,应用ELISP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结果:在PbPQS或PbPQR感染小鼠后3、6d时IFN-γ SFCs A、B两组均显著增高,3d时A组高于B组(P=0.05),而6d时B组明显高于A组(P=0.002),TNF-α SFCs的增加B组明显高于A组(3 d:P<0.001,6 d:P=0.037),IL-4 SFCs A、B两组增高无显著性差别.B组3种细胞因子SFCs 22 d间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d时IFN-γ SFCs及TNF-α SFCs增至峰值,9d时IL-4SFCs增至峰值,22d时3种细胞因子SFCs再度增加.结论:感染早期Th1免疫反应的有效活化、其后向Th2免疫反应的偏移以及感染后期3种细胞因子的协同抗原虫作用是影响PbPQR感染小鼠早期原虫增殖低下、其后原虫率上升以及最终疾病转归恢复的重要因素,抗性的产生与宿主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株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小鼠肝、脾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60℃烤箱30min烘烤,二甲苯脱蜡,常规乙醇水化至水,用2、3、4倍稀释的吉姆萨工作液分别染色3min、5min、10min;同时做常规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结果 3倍稀释Giemsa工作液染色5min的染色效果最佳。镜下观察,疟原虫染色鲜明、虫体胞浆蓝色,胞核粉红、疟色素染为棕褐色,清晰易辨,明显优于HE染色法。结论使用Giemsa染色法对P.b.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的染色简单易行,需时短,效果良好,在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丁型肝炎流行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就全国各地报告的丁型肝炎从血清学标志和乙肝肝组织活检资料方面对各地HDV感染情况、HBV标志阴性中检出HDV标志阳性以及在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和HBsAg携带者HDV感染的检出率进行了综合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2年底,全国有6773例乙肝患者检测了血清HDV感染标志,阳性602例,各地检出率1.73 ̄37.5%,平均为8.89%;检查乙肝肝组织中HDAg2797例,阳性者233例,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