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方法:选取斑贴试验确证镍为主要过敏原的ACD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Treg.结果:ACD患者外周血Treg占总T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Treg的百分比下降,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KIAA1173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中表达的临床与病理意义.方法 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 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检测133例SSCC患者肿瘤组织(52例Ⅰ级、37例Ⅱ级、31例Ⅲ级和13例Ⅳ级)和47份正常表皮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KIAA1173基因阳性定位在实质细胞胞质内,在SSCC中阳性表达率为3 8. 3%(51/133),在正常表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6%(44/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67,P<0.01);正常表皮组的强阳性表达率为48.9%(23/47),SSCC组为6.0%(8/1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76,P<0.01);KIAA1173基因在SSCC I、Ⅱ、Ⅲ、Ⅳ级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3.8%(28/52)、62.2%(23/37)、67.7%(21/31)和76.9%(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5,P>0.05);分化较差组的表达缺失率70.5%(31/44)高于分化较好组57.3%(51/89),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4,P>0.05).结论 KIAA1173基因在正常皮肤和SSCC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不同,KIAA1173基因可能参与SSCC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湿疹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盐酸依匹斯汀10mg,每天1次;治疗组用盐酸依匹斯汀10mg,每天1次,ACTH 25U加入5%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天1次。两组用药疗程均为3个月,均于停药1个月后观察并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起始血清皮质醇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3.08%,对照组有效率为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23.08%,对照组复发率为41.6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TH对慢性湿疹有较好的疗效并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抗原和抗体检测对生殖器疱疹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性病门诊140例有新发水疱的现症生殖器疱疹(GH)病人用ELISA方法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抗原和抗体检测,了解现症GH病人HSV-2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于有新发水疱的现症GH病人HSV-2抗原检测阳性率为89.3%,而HSV-2IgG阳性率为66.4%,HSV-2IgM阳性率为14.5%。对初发病人:HSV-2抗原阳性率为89.7%(70/78);HSV-2IgG阳性率为39.7%(31/78);HSV-2IgM阳性率为25.6%(20/78)。对复发病人:HSV-2抗原阳性率为88.7%(55/62);HSV-2IgG阳性率为100%(62/62);HSV-2IgM阳性检出率为0。结论:对于有新发水疱的现症GH病人HSV-2抗原检测阳性检出率较高。而HSV-2IgM抗体作为诊断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采用华西SNK/CZ181型多功能超声治疗仪对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进行聚焦超声治疗,每周1次,期间外用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对照组只外用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对皮损的自觉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聚焦超声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5.6%、35.1%和91.1%、39.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聚焦超声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州市神经梅毒流行情况,比较未经治疗隐性梅毒患者和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中神经梅毒的患病率.方法 以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初次诊断为隐性梅毒患者(未治疗或经治疗后出现血清固定)抽取脑脊液,进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筛查神经梅毒患者.结果 未经治疗隐性梅毒患者中有21.98%(60/273)为神经梅毒,其中10.99%(30/273)为无症状神经梅毒,10.99%(30/273)为有症状神经梅毒.经抗梅毒治疗血清固定隐性梅毒患者83例中1.20%(1/83)符合神经梅毒诊断,为无症状神经梅毒病例.在未经治疗隐性梅毒组中,无神经梅毒病例年龄与有神经梅毒病例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年龄低于后者.结论 在抗梅毒治疗后产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神经梅毒发生的可能性相对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小,神经梅毒仍主要发生于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人群中,提示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是神经梅毒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少教所学员主要性传播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性活跃人群,性观念相对开放,但性传播感染(STI)疾病防治知识又相对缺乏,是感染性病/艾滋病(STD/AIDS)的高危人群之一,特别是在少年教养所的青少年学员,更值得引起重视。为了解广州市少教所的青少年STD/AIDS等感染情况,对收教在广州市少年教养所少年大队的学员进行了健康教育,同时调查了这部分人群STD/AIDS感染情况,结果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A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在急性期以Th2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慢性湿疹期则有Th1细胞参与。AD患者皮肤和血液中有2种树突状细胞,即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炎性表皮树突状细胞表面均有高表达的IgE高亲和力受体,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防御病毒感染中起保护作用。2种树突状细胞在A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种遗传性鱼鳞病临床表型和组织病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四种鱼鳞病(寻常型鱼鳞病;X-连锁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大疱性鱼鳞病)临床表型和组织病理的差异。方法:对鱼鳞病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皮损组织病理和电镜检测。结果:1.寻常型鱼鳞病:浅褐色多角形鳞屑,组织病理角化过度伴局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电镜示透明角质颗粒数量减少且结构异常。2.X-连锁鱼鳞病:粗大深褐色鳞屑,组织病理中度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增厚。3.板层状鱼鳞病:粗大黑色板样鳞屑,组织病理致密板层状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局灶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电镜示角质包膜异常。4.大疱性鱼鳞病:棕色疣状鳞屑,组织病理致密角化过度,颗粒层显著增厚,颗粒层及棘层中上部细胞核周空泡改变。电镜可见异常角蛋白分布于基底层以上全部表皮,棘细胞松解,颗粒层细胞核周围有异常聚集的角蛋白丝。结论:四种鱼鳞病患者临床表型、组织病理和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