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性尿道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如  郝彦琴 《护理研究》2004,18(4):329-330
女性尿道综合征 (femaleurethralsyndrome ,FUS)又称无菌性尿频 -排尿不适综合征 ,是指仅有尿频、尿急和或尿痛的症状 ,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阴性 ,并排除结核、真菌及厌氧菌尿路感染者[1] 。本症在女性中最常见 ,是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 ,其机制尚不清楚。尿道解剖异常、免疫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尿道细菌感染是FUS的致病因素。国外近年趋向于采取生物反馈行为治疗、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等方法重建下尿路功能[2 ] 。国内倾向于采取综合治疗。自 2 0 0 0年— 2 0 0 2年我科共收治住院FUS病人 60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及方法1…  相似文献   
2.
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人群普遍感染。其可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在B淋巴细胞内建立持续终身的潜伏感染。EBV感染可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可累及机体几乎所有脏器和组织,引起多种非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EBV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EBV感染的诊断及感染时相的判别。EBV感染机制复杂,感染后临床疾病谱广,轻重不一,预后千差万别,了解EBV感染机制及其相关疾病的预后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对临床上进行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有重大意义。本文就EBV感染相关疾病、临床检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山西省某三甲综合医院近十年法定传染病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山西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1 527例法定传染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流行特征,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传播途径等特征。 结果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其中乙类传染病18种(36 828例,88.68%)、丙类传染病4种(3 076例,7.41%)、其他法定管理和重点监测传染病4种(1 623例,3.91%)。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型肝炎总例数26 162例(63.00%),10年内年报告数均居第1位;男、女性别比为1.31:1。传染病位居前五位者男女顺位一致,来源地主要以本省常住居民为主。职业分布中,农民相对较多(11 239例,27.06%);从传染病传播途径方面来看,少年儿童组以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为主,其他组均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结论该院传染病病例相对集中,应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加强青少年儿童组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的监测,对成人重点加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硬件设施、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能力均显著提升。综合医院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必须依赖于医学科研的发展,科研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决定于好的科研管理队伍。但是,目前医院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医院发展,本研究就综合医院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中体检数据完整、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3 447例。依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脂肪肝组2 093例,NAFLD组1 354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病率与Hp感染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间的关系。 结果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和血尿酸(UA)水平在男性及女性体检者中均为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男性体检者中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为NAFLD危险因素;女性体检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NAFLD保护因素。NAFLD患病率与总胆固醇(TC)水平及Hp感染关联无显著性。 结论NAFLD患病率可能与BMI、TG、UA、LDL-C、FPG和HDL-C水平存在相关性,而与TC水平及Hp感染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31例老年人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82例,发生率为35.5%。老年人肺部并发症的基础是生理性的肺功能退行性改变。其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并存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长短以及麻醉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三点看法:1、重视老年病的特点,强调整体治疗观念。2、严格、正规的护理是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的关键。3、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获取高纯度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应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4及CD45.结果 获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呈均一成纤维细胞样,并呈集落样生长.细胞生长曲线示,在传代后的第4-5天细胞开始明显增殖,进入指数增生期.细胞周期显示81.49%P3代细胞为G0/C1期,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44阳性,CD34、CD45阴性.结论 体外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且此法简单易行、经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患者过渡期短暂联合IFN序贯治疗及NAs单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并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24篇国内外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HBsAg转阴率、HBsAg转换率,并进行不同治疗方案下各项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HBsAg转阴率、HBsAg转换率分别为83.9%、78.4%、47.2%、41.6%、9.1%和5.6%,均高于单药治疗组的68.6%、67.3%、26.8%、17.3%、0和0(RR=1.18、1.13、1.73、2.33、9.86和6.58,P均<0.01).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4.4%、81.9%和85.0%,均高于随访时的74.1%、63.1%和50.0%(RR=1.14、1.26和1.61,P均<0.01).根据IFN用药时间不同(≥48周和<48周)行亚组分析提示,在IFN用药<48周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结束时明显高于随访时(84.4% vs 73.1%,81.0% vs 63.4%,RR=1.16和1.24).结论 治疗结束时,序贯用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NAs单药治疗组.IFN治疗<48周患者考虑长期停药有导致HBV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PMC),进而探讨内毒素(endotoxin,ET)对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悬浮培养的RPMC分为5组:①无ET处理组;②0.5μg/mlET处理组;③1μg/mlET处理组;④2μg/mlET处理组;⑤4μg/mlET处理组。37℃孵育2h,收集RPMC上清,荧光法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专性底物α-N-苯甲酰-DL-精氨酸-P-硝基苯胺(BAPNA)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分析不同浓度ET对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ET处理组与无ET处理组相比RPMC脱颗粒现象明显;不同浓度ET处理组刺激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量均高于无ET处理组(P〈0.05),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P〉0.05),并且给予1μg/mlET处理时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释放量最高。结论ET体外可刺激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但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女性尿道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如  郝彦琴 《护理研究》2004,18(2):329-330
女性尿道综合征(femalc urethral syndrome,FUS)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指仅有尿频、尿急和或尿痛的症状,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阴性,并排除结核、真菌及厌氧菌尿路感染者^[1]。本症在女性中最常见,是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其机制尚不清楚,尿道解剖异常、免疫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尿道细菌感染是FUS的致病因素,国外近年趋向于采取生物反馈行为治疗、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等方法重建下尿路功能^[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