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针刺对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针刺合谷、内关、太冲、阳陵泉等穴位;西药组予盐酸舍曲林片(左洛复)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HAMA及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4周,西药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及其在情绪功能的单项评分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但针刺组治疗后4周在疲乏、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角色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单项评分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在提高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的同时,能帮助改善肿瘤患者常见伴发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联合推拿整脊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推拿整脊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推拿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利于降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蜕膜及绒毛组织中钙网蛋白(CRT)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及定位,初步探讨其在早期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正常早孕者和早期自然流产者(先兆流产组、稽留流产组)行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取蜕膜及绒毛组织,HE染色比较其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CRT及Caspase-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CRT及Caspase-3在早期自然流产蜕膜及绒毛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早孕组;(2)稽留流产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CRT及Caspase-3的表达均高于先兆流产组;(3)CRT与Caspase-3呈正相关。结论:CRT及Caspase-3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ASAP3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和PCR方法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克隆ASAP3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PCR、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载体的正确性。结果:DNA测序和酶切鉴定证明ASAP3基因正确克隆至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结论:成功构建ASAP3的真核表达载体p ASAP3。  相似文献   
5.
熊焱强  邓小月 《重庆医学》2016,(18):2565-2567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是指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胎儿体质量不足1000 g者。自然流产占所有妊娠总数的10%~15%,且80%是发生在妊娠12周内的流产即早期自然流产[1‐2]。其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妇产科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职业医学、免疫学、血液及内分泌学等多个学科,据统计40%的自然流产原因不明[3‐6],而且自然流产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增大[7]。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 )与自然流产的诸多原因密切相关,可能在自然流产中起到重要作用。CRT是一种结构和功能具有高度保守性的C a2+结合蛋白,在C a2+平衡、抗原的提呈、血管的发生、心脏发育的调节及细胞凋亡等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CRT 在自然流产者脱膜和绒毛细胞中表达上调,与自然流程的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分析近年来研究CRT 与自然流产的文献,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痔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痔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混合痔行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切除标本100例,将突出的母痔组织作为病变组织,将相对正常的肛垫组织作为对照组。以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标记的肥大细胞,免疫组化SP法检测病变组织及对照组织MCT,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表达。结果 MCT阳性的肥大细胞主要位于痔黏膜固有层腺体之间。IL-6和IL-10阳性区域主要位于腺体之间或血管旁组织。痔组织中肥大细胞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织中肥大细胞计数[(18±3.14)vs(6±1.53),P0.05]。痔组织IL-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织,而痔组织IL-1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织。肥大细胞计数与IL-6评分呈正相关(r=-0.31,P0.05),与IL-10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痔组织中肥大细胞数目及释放的IL-6、IL-10显著增加,而IL-10水平显著降低,肥大细胞可能在痔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