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定位诊断网膜囊内邻近脏器来源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邻近脏器来源的网膜囊肿瘤的CT资料,主要观察肿瘤与胃小弯侧血管弓的关系,肿瘤与肝脏及其血管的关系以及肿瘤与胰腺及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结果 33例中,肿块均与肝脏和/或胃壁和/或胰腺关系密切,缺乏明确的脂肪间隙.9例胃源性肿瘤中,8例肿块边缘显示胃小弯侧血管弓和拉直的属支血管,肿块与胃之间未显示血管弓;24例非胃源性肿瘤中,22例肿块与胃之间显示胃小弯侧血管弓.8例肝脏源性病变中,肝脏实质缺损4例,肝脏血管进入肿块6例,1例门静脉瘤栓形成.16例胰腺源性病变中,肠系膜上血管和/或分支前移15例,肿块包绕侵袭脾血管13例.结论 根据肿瘤与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肿瘤与肝脏及其血管以及肿瘤与胰腺及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CT检查可对网膜囊内邻近脏器来源肿瘤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酷似免疫性脑炎的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改变的诊断学特征,总结诊疗过程。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酷似免疫性脑炎的MELAS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儿曾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眼球阵挛、步态不稳等相似症状分别于3,6个月前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免疫性脑炎两次住院,经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出院。现以相同症状加重并出现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再次入院。检查脑脊液常规及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阴性,脑电图显示右侧枕部、后颞部大量散发-阵发性棘波/棘慢复合波、尖波/尖慢复合波,可波及右侧顶部;头颅磁共振(MRI)表现多样,可累及皮质和髓质,以灰质为主,表现为脑回明显肿胀,脑沟变窄、变浅,DWI呈弥散受限高信号,晚期脑组织可出现局部软化、脑萎缩改变,病灶可反复出现,基因检测A3243G位点突变,最终确诊为MELAS综合征。 结论临床症状酷似免疫性脑炎的患儿,遇有病情不稳、症状反复出现,应做进一步检查,排除或确诊是否为MELAS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肿瘤手术切除后可以引起术区周边正常脑组织发生一系列改变,致使残存肿瘤的强化与正常脑组织的反应性强化在影像学上有时很难鉴别。 目的:建立正常大鼠部分脑组织切除后模型,评价采用Micro23线圈对该模型行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将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术后3 d组、术后7 d组及正常对照组。术后3 d组与术后7 d组在无菌状态下切除部分正常脑组织,分别于术后3 d和7 d采用Micro23线圈行增强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成像,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术后3 d组与术后7 d组增强磁共振检查术区均清晰显示,术区周边脑组织反应性增强的发生率为100%。术后3 d即出现强化,术后7 d强化程度高于3 d。增强的形式为环形、线形或斑片状,并对应于手术残腔的形状。说明采用Micro23线圈对部分正常脑组织切除模型大鼠行增强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成像切实可行,术区周边脑组织的成像特点显示清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定量测量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具有完整磁共振资料和临床资料并经病理学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3例.分别行女性盆腔常规磁共振及DWIBS检查,测量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和ADC值,并对不同病理分级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ADC值进行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CNA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组织AD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平均信号强度和ADC值分别为(172.37±14.12),(0.94±0.17) mm2/s;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ADC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信号强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ADC值与其PCNA表达情况呈负相关(r=-0.81,P <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ADC值定量测量对其病理分级有重要临床价值,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组织的PCNA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表现特征,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例均可见直肠受压移位,3例髂血管受压移位,2例肿块到达皮下或与臀部形成窦道.良性囊性畸胎瘤3例,恶性1例.CT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密度,内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及条形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不均匀中度强化;MR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信号,内可见出血、钙化及条状分隔.结论 CT/MRI能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Balthazar CT分级C级及其以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MSCT资料,着重观察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受累的CT表现及其受累途径,并分别记录Balthazar CT分级.结果 ①58例患者中13例表现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受累,其中D级1例,E级12例;②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受累表现为该间隙增宽,正常脂肪密度被水肿、浸润增厚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密度或液性密度替代;③Balthazar CT分级C,D和E级与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受累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胰腺炎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受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MSCT可以清楚显示急性胰腺炎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肿瘤手术切除后可以引起术区周边正常脑组织发生一系列改变,致使残存肿瘤的强化与正常脑组织的反应性强化在影像学上有时很难鉴别。目的:建立正常大鼠部分脑组织切除后模型,评价采用Micro23线圈对该模型行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术后3d组、术后7d组及正常对照组。术后3d组与术后7d组在无菌状态下切除部分正常脑组织,分别于术后3d和7d采用Micro23线圈行增强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成像,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术后3d组与术后7d组增强磁共振检查术区均清晰显示,术区周边脑组织反应性增强的发生率为100%。术后3d即出现强化,术后7d强化程度高于3d。增强的形式为环形、线形或斑片状,并对应于手术残腔的形状。说明采用Micro23线圈对部分正常脑组织切除模型大鼠行增强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成像切实可行,术区周边脑组织的成像特点显示清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胰腺癌侵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胰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形态、密度、有无血管受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受累范围等.结果:(1)胰腺癌侵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主要表现为:肿块形成,系膜密度增高,系膜血管受累和淋巴结增大: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受累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病变的大小无关(P>0.05).(2)胰腺癌累及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根部者28例,累及体部者12例,累及系膜缘者5例.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受累范围与胰腺病灶的大小有关(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良好显示胰腺癌时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而多排螺旋CT可良好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观察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解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6/2007-11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完成.对象:回顾性分析累及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病例52例的CT资料.方法:应用 Toshiba Akuilionl6 排螺旋CT进行扫描.52例病例中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阑尾炎17例,输尿管炎症1例,肾周间隙脓肿2例,肾旁后间隙脓肿3例,胰腺炎29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双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的解剖.结果:在肾上极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46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50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结论: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层面,肾后筋膜的附着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