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夏共并发症等。方法 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ASD、PDA患儿,在透视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13~28mm,选择封堵器直径13~30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2~7.7mm,选择封堵器直径4~12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各种类型的PDA及膜部V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生后1周未能肠内营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肠外营养素摄入情况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2022年8月出生并于生后24 h内转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32周、生后第1周营养摄入完全依靠肠外营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79例BPD患儿和73例非BPD患儿。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BPD组生后体重下降超过10%、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患儿比例较非BPD组高(P<0.05),出生体重恢复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出院时纠正胎龄均大于非BPD组(P<0.05),而纠正胎龄36周时体格发育Z评分低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高于非BPD组(P<0.05),而热卡摄入量低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1周内氨基酸、葡萄糖、脂质的起始剂量及其摄入总量均低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第3天的糖脂比高于非BPD组,生后第7天的热氮比和糖脂比均高于非BPD组(P<0.05)。结论BPD患儿生后1周内氨基酸和脂质的摄入量及其所提供的热卡占总热量的比例低于非BPD患儿,提示早期肠外营养素摄入与BPD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肺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产Mr-BabyBody肺功能仪测定40例室间隔缺损(VSD)及10例法乐氏四联症(F4)患儿潮气呼吸分析、有效气道阻力(Reff)、功能残气量(FRCp)。同时设健康对照组(n=4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SD组潮气量(VT)下降,呼吸频率(RR)增快,Reff增高(P<0.0l,P<0.05);两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呼气峰流速(PEF)、FRCp均明显下降(P<0.0l,P<0.05)。结果:VSD可引起限制性及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并随心功能降低而加重。提示VSD患儿手术前进行肺功能测定,对术中、术后呼吸管理,减少手术并发症,估计预后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在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JRA)患儿中的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 38例 (2 0例全身型 ,8例多关节型和 10例少关节型 )活动期与缓解期JRA患儿和 15例正常对照患儿血清sICAM 1水平。结果  1.活动期全身型、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JRA患儿血清sICAM 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 (P <0 .0 0 1) ,全身型较少关节炎型明显增高 (P <0 .0 5 ) ;2 .治疗后全身型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0 1)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多关节型与少关节型治疗后sICAM 1水平较治疗前虽有下降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ICAM 1在JRA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血清sICAM浓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但不适合作为病情缓解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为ASD、PDA患儿,在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 h、1、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为13.0~28.0 mm[(19.3±4.9)mm],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13.0~30.0 mm[(20.6±5.1)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为2.0~7.7 mm[(3.9±1.5)mm],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4.0~12.0 mm[(6.6±1.9)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71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6)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5),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B超与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率远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0% vs 0%)。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时血压降低、血清CK-MB水平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ST段改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心肌炎暴发阶段密切相关。QRS波群时限延长(OR=1.139;CI=1.014~1.279; 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0.711;CI=0.533~0.949;P<0.05)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阳性预测因素。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入院时QRS波群时限延长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27-630]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以往只有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已成为ASD首选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6月开始共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8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CAV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CAVB患儿中内科介入封堵术后2例,外科修补术后6例。内科封堵2例患儿于术后第3~5天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给予地塞米松和白蛋白等药物治疗1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3天转外科取出封堵器半月后恢复正常,分别随访4年和7年,心功能和心电图正常。外科修补6例患儿均为迟发性CAVB,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其中2例出现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3例心功能正常;2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起搏模式为右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随访3~5年,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至正常范围;拒绝接受起搏器4例患儿给予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治疗无效,存在心功能不全的1例患儿术后4个月死亡,3例定期临床随访。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内科介入封堵术后早发性CAVB,在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等药物治疗同时,应考虑外科取出封堵器以防复发;外科修补术后迟发性CAVB可定期临床随访,如存在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应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